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凉山州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概述 | 第14-18页 |
2.1 凉山州的地理环境 | 第14页 |
2.2 凉山州的社会条件 | 第14-18页 |
2.2.1 彝族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度 | 第15页 |
2.2.2 彝族的家支制度 | 第15-16页 |
2.2.3 彝族的毕摩文化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概述 | 第18-24页 |
3.1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3.2 凉山州彝族民间解决纠纷的方法及过程 | 第19-21页 |
3.2.1 德古调解 | 第19-20页 |
3.2.2 毕摩神判 | 第20-21页 |
3.3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 | 第21-24页 |
3.3.1 民族地域性 | 第21-22页 |
3.3.2 非诉讼性 | 第22页 |
3.3.3 神明性 | 第22-23页 |
3.3.4 权威性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| 第24-28页 |
4.1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| 第24-26页 |
4.1.1 法律意识层面的冲突 | 第24-25页 |
4.1.2 纠纷解决方式的冲突 | 第25-26页 |
4.1.3 纠纷解决所依据的实体规则的冲突 | 第26页 |
4.2 凉山州“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” | 第26-28页 |
第五章 对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评价 | 第28-33页 |
5.1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积极评价 | 第28-30页 |
5.1.1 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| 第28-29页 |
5.1.2 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秩序 | 第29页 |
5.1.3 促进民族文化统一性 | 第29-30页 |
5.2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消极评价 | 第30-33页 |
5.2.1 落后观念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 | 第30-31页 |
5.2.2 司法权威被架空 | 第31-32页 |
5.2.3 “重复处理”浪费司法成本 | 第32-33页 |
第六章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化路径研究 | 第33-44页 |
6.1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运行的成果 | 第33-35页 |
6.2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运行的不足 | 第35-38页 |
6.2.1 对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| 第35-36页 |
6.2.2 国家法和习惯法的鸿沟依然存在 | 第36-37页 |
6.2.3 特邀人民陪审员法律素养须提高 | 第37-38页 |
6.3 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法治化路径的完善 | 第38-44页 |
6.3.1 重视凉山州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 | 第38-40页 |
6.3.2 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互补 | 第40-42页 |
6.3.3 提升特邀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养 | 第42-44页 |
结论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