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4页 |
引言 | 第17页 |
1.1 GmFT2a与大豆开花期和生育期调控 | 第17-27页 |
1.1.1 大豆生育期组划分 | 第18-19页 |
1.1.2 大豆生育期基因 | 第19页 |
1.1.3 开花刺激物与开花素 | 第19-20页 |
1.1.4 植物开花的基因水平研究 | 第20页 |
1.1.5 多途径调控的植物开花诱导 | 第20-27页 |
1.2 AtD-CGS基因与大豆的蛋白品质改良 | 第27-34页 |
1.2.1 植物含硫氨基酸代谢及调控 | 第28页 |
1.2.2 赖氨酸的合成及调控 | 第28-29页 |
1.2.3 半胱氨酸的合成代谢及调控 | 第29-30页 |
1.2.4 蛋氨酸合成及代谢 | 第30-32页 |
1.2.5 植物蛋氨酸品质改良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转GmFT2a基因大豆早花表型及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34-4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8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34页 |
2.1.2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1.3 转基因材料的种植和筛选 | 第36-37页 |
2.1.4 GmFT2a及开花相关基因在大豆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2.1 转基因大豆的获得及后代的早花表型鉴定 | 第38-39页 |
2.2.2 转基因后代GmFT2a的表达与其他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 | 第39-41页 |
2.3 讨论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GmFT2a基因表达量与转基因大豆的开花时间 | 第44-6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50页 |
3.1.1 植物材料 | 第44页 |
3.1.2 材料种植与光照处理 | 第44页 |
3.1.3 叶片取样 | 第44页 |
3.1.4 大豆叶片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合成 | 第44-45页 |
3.1.5 定量PCR检测GmFT2a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 | 第45-46页 |
3.1.6 转基因大豆外源插入拷贝数检测 | 第46-48页 |
3.1.7 甲基化区域预测和检测 | 第48-5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8页 |
3.2.1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转基因早花大豆 | 第50-52页 |
3.2.2 基因表达水平与早花表型的关联 | 第52-53页 |
3.2.3 转基因早花材料间的生育差异和农艺性状差异 | 第53-54页 |
3.2.4 转基因世代间表型遗传的不稳定性 | 第54-55页 |
3.2.5 启动子甲基化与开花时间的分化 | 第55-58页 |
3.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3.3.1 不同早花类型后代产生的原因 | 第58页 |
3.3.2 GmFT2a对大豆开花调控的剂量效应 | 第58-59页 |
3.3.3 早花表型不稳定性与目的基因的多拷贝甲基化沉默 | 第59页 |
3.3.4 基于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大豆广适性分子育种策略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转GmFT2a基因大豆转录组分析及基因表达抑制 | 第60-70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2页 |
4.1.1 材料种植与取样 | 第60页 |
4.1.2 总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| 第60页 |
4.1.3 转录组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1.4 RNA提取及基因表达检测 | 第61-62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2-68页 |
4.2.1 测序结果比对Mapping rate统计 | 第62页 |
4.2.2 样品间GO注释分析结果 | 第62-64页 |
4.2.3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和样品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64-66页 |
4.2.4 光周期调控通路中的相关基因筛选 | 第66页 |
4.2.5 转基因早花材料及野生型材料GmFT2a早期的转录水平 | 第66-67页 |
4.2.6 转基因材料中GmFT2a的表达变化 | 第67-68页 |
4.3 讨论 | 第68-70页 |
4.3.1 转录组测序与DEGs基因的筛选 | 第68页 |
4.3.2 转录后抑制与大豆开花调控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GmCGS基因及在大豆中的反馈抑制效应 | 第70-7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2页 |
5.1.1 AtD-CGS基因进化分析 | 第70页 |
5.1.2 大豆内源CGS基因反馈抑制效应的检测 | 第70-72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6页 |
5.2.1 CGS基因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72-75页 |
5.2.2 大豆内源CGS基因反馈抑制效应的检测 | 第75-76页 |
5.3 讨论 | 第76-77页 |
5.3.1 CGS基因的保守结构域 | 第76页 |
5.3.2 GmCGS存在显著的反馈抑制效应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AtD-CGS转基因大豆的基因组整合及表达鉴定 | 第77-88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7-83页 |
6.1.1 转基因后代材料种植筛选 | 第77页 |
6.1.2 DNA提取与PCR鉴定 | 第77-78页 |
6.1.3 Southern Blot与基因组整合鉴定 | 第78-80页 |
6.1.4 RNA提取与转录水平检测 | 第80-81页 |
6.1.5 蛋白表达水平鉴定与表达特异性 | 第81-83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7页 |
6.2.1 过表达AtD-CGS转基因大豆的除草剂筛选及基因组整合鉴定 | 第83-86页 |
6.2.2 转基因材料的转录水平鉴定 | 第86页 |
6.2.3 转基因后代蛋白表达水平的鉴定结果 | 第86-87页 |
6.3 讨论 | 第87-88页 |
6.3.1 转基因后代的异常表型 | 第87页 |
6.3.2 AtD-CGS转基因后代的表达模式 | 第87-88页 |
第七章 AtD-CGS转基因后代株系的品质鉴定 | 第88-104页 |
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8-93页 |
7.1.1 转基因大豆品系 | 第88页 |
7.1.2 气质联用与大豆蛋氨酸含量测定 | 第88-90页 |
7.1.3 籽粒中蛋白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| 第90-91页 |
7.1.4 大豆蛋白表达谱的分析鉴定 | 第91-93页 |
7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3-100页 |
7.2.1 大豆叶片中游离态及总氨基酸含量 | 第93-94页 |
7.2.2 大豆籽粒中游离态及总氨基酸含量 | 第94-98页 |
7.2.3 大豆籽粒蛋白和脂肪含量 | 第98-99页 |
7.2.4 转基因大豆籽粒储藏蛋白表达谱的初步分析 | 第99-100页 |
7.3 讨论 | 第100-104页 |
7.3.1 AtD-CGS转基因大豆蛋氨酸含量的提高 | 第100-101页 |
7.3.2 高蛋氨酸促进籽粒蛋白的积累 | 第101-102页 |
7.3.3 大豆品质改良与分子设计策略 | 第102-10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