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导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 | 第8-10页 |
1.2.1 框架结构 | 第8-9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2.1 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| 第10-11页 |
2.2 小额信贷及其风险管理 | 第11-14页 |
2.2.1 小额信贷的界定及特征 | 第11-13页 |
2.2.2 国内小额信贷风险类型及成因 | 第13-14页 |
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2.3.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2.3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3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及其管理现状 | 第17-23页 |
3.1 Y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| 第17-19页 |
3.1.1 机构及委员会设置 | 第17页 |
3.1.2 业务种类及员工学历构成情况 | 第17-18页 |
3.1.3 有关监管及风险指标情况 | 第18-19页 |
3.2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现状 | 第19-23页 |
3.2.1 Y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品类型 | 第19-20页 |
3.2.2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规定 | 第20页 |
3.2.3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贷款质量 | 第20-23页 |
4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8页 |
4.1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表现 | 第23-24页 |
4.1.1 市场风险 | 第23页 |
4.1.2 信用与道德风险 | 第23页 |
4.1.3 管理与操作风险 | 第23-24页 |
4.2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成因 | 第24-25页 |
4.2.1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| 第24页 |
4.2.2 信用风险巨大 | 第24页 |
4.2.3 贷款户数多 | 第24-25页 |
4.3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| 第25-26页 |
4.3.1 实行贷款“三化”管理制度 | 第25页 |
4.3.2 实行审贷分离、分级审批制度 | 第25-26页 |
4.3.3 信用等级内部评定机制 | 第26页 |
4.3.4 实行贷款风险预警制度 | 第26页 |
4.4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4.4.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| 第26页 |
4.4.2 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存在失效 | 第26-27页 |
4.4.3 统计系统落后,缺乏先进的风险预警技术 | 第27页 |
4.4.4 信贷风险化解手段单一且效果不明显 | 第27-28页 |
5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改进措施及保障 | 第28-36页 |
5.1 内部管理体系的改善 | 第28页 |
5.1.1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| 第28页 |
5.1.2 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职责 | 第28页 |
5.2 小额信贷风险识别措施的改进 | 第28-31页 |
5.2.1 优化小额信贷风险识别措施 | 第28-30页 |
5.2.2 信贷风险识别阵线前移 | 第30-31页 |
5.3 建立科学的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| 第31-32页 |
5.3.1 软、硬件设施的完善 | 第31页 |
5.3.2 不断改进、完善风险预警制度 | 第31页 |
5.3.3 健全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数据库 | 第31-32页 |
5.4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| 第32-34页 |
5.4.1 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并施 | 第32页 |
5.4.2 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 | 第32-33页 |
5.4.3 加强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 | 第33页 |
5.4.4 完善银行内部审计制度 | 第33-34页 |
5.5 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保障 | 第34-36页 |
5.5.1 内部保障机制的建设 | 第34页 |
5.5.2 外部保障机制的建设 | 第34-36页 |
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