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.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3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4 综述小结 | 第14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2 实地调查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3 层次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1.5 文章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. 相关概念界定、理论基础 | 第17-25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森林公园 | 第17页 |
2.1.2 安全 | 第17-18页 |
2.1.3 游客安全 | 第18-19页 |
2.1.4 游客安全管理 | 第1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9-25页 |
2.2.1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2.2 安全工程管理理论 | 第21-24页 |
2.2.3 旅游系统理论 | 第24-25页 |
3.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案例及管理现状 | 第25-33页 |
3.1 森林公园旅游安全案例分析 | 第25-30页 |
3.1.1 案例的收集 | 第26-29页 |
3.1.2 案例概况 | 第29-30页 |
3.1.3 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特点 | 第30页 |
3.2 森林公园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| 第30-33页 |
3.2.1 旅游者安全意识不足 | 第30页 |
3.2.2 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 | 第30-31页 |
3.2.3 从业者专业技能不佳 | 第31页 |
3.2.4 景区管理制度不完善 | 第31-33页 |
4.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3-43页 |
4.1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| 第33-34页 |
4.2 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游客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38页 |
4.2.1 人为因素 | 第34-35页 |
4.2.2 物质因素 | 第35-36页 |
4.2.3 环境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2.4 管理因素 | 第37-38页 |
4.3 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游客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| 第38-41页 |
4.3.1 指标选取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3.2 指标选取依据 | 第39-41页 |
4.4 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游客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| 第41-43页 |
5.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3-55页 |
5.1 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游客安全影响因素指标评价方法 | 第43-44页 |
5.2 构建评价模型 | 第44-45页 |
5.3 数据分析及权重确定 | 第45-51页 |
5.3.1 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确认情况 | 第45页 |
5.3.2 指标层判断矩阵及权重确认情况 | 第45-46页 |
5.3.3 方案层判断矩阵及权重确认情况 | 第46-51页 |
5.4 结果分析 | 第51-55页 |
6. 案例分析——以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| 第55-60页 |
6.1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| 第55页 |
6.2 评价模型的使用 | 第55-59页 |
6.2.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研 | 第56页 |
6.2.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6.2.3 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评价结果 | 第57-59页 |
6.3 大围山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及管理建议 | 第59-60页 |
6.3.1 完善规章制度,加强管理执行力度 | 第59页 |
6.3.2 增加安全投入,保障设施设备安全 | 第59页 |
6.3.3 重视周边环境,做好安全预警监测 | 第59-60页 |
7.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0-61页 |
7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61页 |
7.3 后续研究及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附录A | 第67-69页 |
附录B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