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用村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道德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道德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信用村道德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4 文献评述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1.5.1 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4页 |
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1.1 信息不对称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2 委托—代理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 博弈论 | 第22-23页 |
2.2.1 基本概念 | 第22页 |
2.2.2 博弈模型的划分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信用村运行模式分析 | 第24-42页 |
3.1 信用村发展现状 | 第24-27页 |
3.1.1 信用村的内涵 | 第24页 |
3.1.2 我国信用村发展成效 | 第24-25页 |
3.1.3 信用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3.2 信用村运行模式及其道德风险防范流程 | 第27-31页 |
3.2.1 信用村运行模式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2 信用村道德风险防范流程 | 第29-31页 |
3.3 信用村模式道德风险防范的契约关系 | 第31-36页 |
3.3.1 传统个人信用贷款模式的契约关系 | 第31-32页 |
3.3.2 信用村模式的契约关系 | 第32-36页 |
3.4 信用村模式道德风险防范的运行机理 | 第36-41页 |
3.4.1 信用村模式道德风险防范的信息传递机理 | 第36-39页 |
3.4.2 信用村模式道德风险防范的惩罚机制 | 第39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信用村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模型 | 第42-54页 |
4.1 传统个人信用贷款下的资金使用行为模型 | 第42-45页 |
4.1.1 模型假设 | 第42-43页 |
4.1.2 博弈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4.1.3 博弈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 信用村下的资金使用行为模型 | 第45-53页 |
4.2.1 模型假设 | 第45-46页 |
4.2.2 博弈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8页 |
4.2.3 博弈结果分析 | 第48-53页 |
4.3 模型结论 | 第5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5 信用村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实证分析 | 第54-62页 |
5.1 模型选择与指标设计 | 第54-55页 |
5.2 数据的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| 第55-58页 |
5.3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62-6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