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践耳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究--以《纳西一奇》为例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三、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| 第一章 朱践耳简介及艺术成就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节 朱践耳简介及艺术成就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朱践耳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 | 第14-17页 |
| 第一节 时代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节 朱践耳“合一”理念的创作思想 | 第15-17页 |
| 第三章 《纳西一奇》的美学价值分析 | 第17-34页 |
|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的“合一” | 第17-26页 |
| 一、《纳西一奇》的内容美 | 第17-23页 |
| 1、标题的寓意 | 第18-19页 |
| 2、主题的特色 | 第19-23页 |
| 二、《纳西一奇》的形式美 | 第23-25页 |
| 1、结构的安排 | 第23-24页 |
| 2、新颖的配器 | 第24-25页 |
| 三、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节 感性与理性的“合一” | 第26-30页 |
| 一、朱践耳与《纳西一奇》的情感因素 | 第26-28页 |
| 1、情感的客体社会性 | 第26-27页 |
| 2、情感的主体社会性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朱践耳与《纳西一奇》的理性因素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的“合一” | 第30-34页 |
| 一、《纳西一奇》里的民族元素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现代元素在《纳西一奇》里的呈现 | 第31-32页 |
| 三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| 第32-34页 |
| 结论 | 第34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| 致谢 | 第38-3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