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1.1 在“千城一面”的背景下,塑造城市个性刻不容缓 | 第17页 |
1.1.2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,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时代要求 | 第17-18页 |
1.1.3 城市地标塑造需要本土化的理论构建 | 第18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.1 为全面推广城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| 第18-19页 |
1.2.2 对塑造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实践指导 | 第19页 |
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1.3.1 地标 | 第19-20页 |
1.3.2 城市地标 | 第20页 |
1.4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1.4.1 城市空间特色理论 | 第20-21页 |
1.4.2 类型学理论 | 第21页 |
1.4.3 场所理论 | 第21页 |
1.4.4 城市意象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2-26页 |
1.5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22-23页 |
1.5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3-26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1.6.2 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6.3 研究框架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城市地标的分类 | 第29-67页 |
2.1 国内外城市地标案例分析 | 第29-55页 |
2.1.1 城市地标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| 第29页 |
2.1.2 国外城市地标案例分析 | 第29-39页 |
2.1.3 国内城市地标案例分析 | 第39-55页 |
2.2 城市地标的分类分析 | 第55-66页 |
2.2.1 城市地标分类的基本原则 | 第55-56页 |
2.2.2 城市地标分类依据分析 | 第56-60页 |
2.2.3 城市地标的类型 | 第60-6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3章 城市地标塑造的影响因素 | 第67-81页 |
3.1 自然环境因素 | 第67-69页 |
3.1.1 地形地貌 | 第67-68页 |
3.1.2 地域性材料 | 第68-69页 |
3.2 文化因素 | 第69-71页 |
3.2.1 历史文化 | 第69页 |
3.2.2 地方特色文化 | 第69-71页 |
3.3 城市建设因素 | 第71-72页 |
3.3.1 整体城市空间形态 | 第71-72页 |
3.3.2 城市性质与城市定位 | 第72页 |
3.4 审美观念因素 | 第72-75页 |
3.4.1 决策者的审美观念 | 第73-74页 |
3.4.2 设计师的审美观念 | 第74页 |
3.4.3 社会公众的审美观念 | 第74-75页 |
3.5 政策制度因素 | 第75-77页 |
3.5.1 政治意识 | 第75-76页 |
3.5.2 建设法规 | 第76-77页 |
3.6 技术条件因素 | 第77-78页 |
3.7 经济发展因素 | 第78-79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4章 城市地标的塑造 | 第81-112页 |
4.1 城市地标塑造的基本原则 | 第81-82页 |
4.1.1 整体性原则 | 第81页 |
4.1.2 个性彰显原则 | 第81-82页 |
4.1.3 延续性原则 | 第82页 |
4.2 各类城市地标共性的塑造方法 | 第82-102页 |
4.2.1 建立层次分明的城市地标体系 | 第82-85页 |
4.2.2 选择优势空间位置 | 第85-91页 |
4.2.3 塑造独特的视觉形象 | 第91-95页 |
4.2.4 传承特定的城市文脉 | 第95-97页 |
4.2.5 构建协调的基质环境 | 第97-102页 |
4.3 各类城市地标个性的塑造方法 | 第102-110页 |
4.3.1 根据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的城市地标塑造方法 | 第102-105页 |
4.3.2 根据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的城市地标塑造方法 | 第105-108页 |
4.3.3 根据时序发展进行分类的城市地标塑造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5章 马鞍山市中心城区城市地标塑造的实践 | 第112-141页 |
5.1 中心城区城市地标的现状 | 第112-118页 |
5.1.1 中心城区概况 | 第112页 |
5.1.2 中心城区城市地标的现状分析 | 第112-118页 |
5.2 中心城区城市地标的影响因素 | 第118-121页 |
5.2.1 自然环境因素 | 第119页 |
5.2.2 文化因素 | 第119-120页 |
5.2.3 城市建设因素 | 第120-121页 |
5.3 中心城区城市地标系统的整体塑造 | 第121-132页 |
5.3.1 构建“一核两心三轴一带两片多节点”的城市地标体系 | 第121-123页 |
5.3.2 增设主题突出、层次丰富的节点空间 | 第123-125页 |
5.3.3 塑造环山望湖、绿道连珠的视觉形象 | 第125-129页 |
5.3.4 传承钢花、诗城的城市文脉 | 第129-131页 |
5.3.5 构建显山露水、主题辉印的基质环境 | 第131-132页 |
5.4 中心城区特定类型城市地标的个案塑造 | 第132-140页 |
5.4.1 中心城区城市地标的分类 | 第132-133页 |
5.4.2 以个体型地标雨山大厦塑造为例 | 第133-136页 |
5.4.3 以历史人文型地标采石古镇塑造为例 | 第136-138页 |
5.4.4 以人工地标主题雕塑群塑造为例 | 第138-139页 |
5.4.5 以现代风貌型地标慈湖广场塑造为例 | 第139-14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1-144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41-142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42-144页 |
6.2.1 研究不足 | 第142页 |
6.2.2 展望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| 第150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项目成果附件 | 第152-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