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8-14页 |
1.1 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及统计 | 第10页 |
1.2 森林火险 | 第10-11页 |
1.3 森林火险区划的目的及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4 新的研究进展 | 第12页 |
1.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2. 研究区概况、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7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4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3. 各火险因子的确定及专题图制作 | 第17-24页 |
3.1 植被类型专题图及对森林火险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3.2 坡度专题图及对森林火险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3.3 坡向专题图及对森林火险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3.4 海拔因子专题图及对森林火险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3.5 公路因子专题图及对森林火险的影响 | 第21-24页 |
4. 森林火险区划 | 第24-33页 |
4.1 层次分析法(AHP)简介 | 第24-25页 |
4.2 层次分析法(AHP)的应用 | 第25-28页 |
4.2.1 兴安林场火险区划层次结构图及考评体系建立 | 第25-26页 |
4.2.2 森林火险区划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4.2.3 自然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4.2.4 人文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8页 |
4.3 火险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8-30页 |
4.3.1 植被类型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8页 |
4.3.2 坡度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4.3.3 海拔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9页 |
4.3.4 坡向因子判断矩阵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4.4 层次分析结果统计 | 第30-31页 |
4.5 森林火险区划 | 第31-33页 |
5.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5.1 讨论 | 第33页 |
5.2 创新 | 第33页 |
5.3 结论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