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6页 |
1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2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3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虚拟股东大会的产生 | 第16-20页 |
1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1.1 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1.2 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| 第17页 |
2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股东大会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3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的产生原因 | 第18-20页 |
3.1 传统股东大会滞后性明显 | 第18-19页 |
3.2 中小股东高度分散,参会成本高 | 第19页 |
3.3 公司及其生存环境的IT化 | 第19-20页 |
三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内涵 | 第20-30页 |
1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1.1 技术革新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基础 | 第20-21页 |
1.2 成本比较之经济学基础 | 第21-22页 |
1.3 民主平等之法学基础 | 第22页 |
1.4 技术支撑之工学基础 | 第22-23页 |
2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价值 | 第23-26页 |
2.1 提高股东的参与率与参与质量,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制度功能 | 第23-24页 |
2.2 降低公司会议成本,优化公司治理效率 | 第24页 |
2.3 加强公司与股东的良性互动,促进公司决策科学化 | 第24页 |
2.4 充分发扬股东民主,优化公司管理结构 | 第24-25页 |
2.5 突破表决权委托代理和表决权信托的局限 | 第25页 |
2.6 保障股东知情权,便于监管机构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监管 | 第25页 |
2.7 计划安排的机动性 | 第25-26页 |
2.8 企业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| 第26页 |
3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载体 | 第26-27页 |
4、网络虚拟股东大会运行程序特殊规则 | 第27-30页 |
四、立法例分析: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 | 第30-40页 |
1、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历史沿革及实践 | 第30-32页 |
1.1 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历史沿革 | 第30-31页 |
1.2 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实践 | 第31-32页 |
2、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模式 | 第32-36页 |
2.1 是否遵循特定程序 | 第33-34页 |
2.2 是否限制公司类型 | 第34页 |
2.3 是否授予董事决定权 | 第34-35页 |
2.4 是否征得股东同意 | 第35页 |
2.5 是否受公司章程影响 | 第35-36页 |
3、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评析 | 第36-40页 |
3.1 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州立法差异原因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 美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前景分析 | 第37-40页 |
五、中国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构建 | 第40-46页 |
1、我国引入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2、我国引入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1 网络虚拟股东大会的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 | 第41页 |
2.2 网络虚拟股东大会股东参与条件渐趋成熟 | 第41页 |
2.3 股东网络投票制度的实践为网络虚拟股东大会打下基础 | 第41-42页 |
3、我国构建网络虚拟股东大会制度立法建议 | 第42-46页 |
3.1 上市公司强制适用 | 第42-43页 |
3.2 董事会决定是否召开 | 第43页 |
3.3 设置完备的会议程序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