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闪烁体探测器的基本理论及其探测方法 | 第12-24页 |
2.1 引言 | 第12页 |
2.2 闪烁体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2.2.1 无机闪烁体 | 第12-14页 |
2.2.2 有机闪烁体 | 第14页 |
2.3 X射线与物质的三种相互作用 | 第14-20页 |
2.3.1 光电效应 | 第14-16页 |
2.3.2 康普顿散射 | 第16-19页 |
2.3.3 电子对效应 | 第19-20页 |
2.3.4 三种效应的比较与总结 | 第20页 |
2.4 X射线的探测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4.1 闪烁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4.2 符合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5 LaBr_3(Ce)晶体与ST401塑料闪烁体的光谱特性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LaBr_3(Ce)闪烁探测器的X射线探测性能研究 | 第24-43页 |
3.1 引言 | 第24页 |
3.2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| 第24页 |
3.3 MCNP4C程序 | 第24-28页 |
3.3.1 MCNP4C输入文件 | 第25-26页 |
3.3.2 核数据来源 | 第26-27页 |
3.3.3 MCNP4C程序运行结构 | 第27-28页 |
3.4 点源X射线探测效率的基础知识 | 第28-30页 |
3.4.1 探测效率 | 第28-29页 |
3.4.2 影响探测效率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3.5 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3.6 结果分析 | 第31-40页 |
3.6.1 前端LaBr_3(Ce)晶体的厚度为微米量级 | 第31-34页 |
3.6.2 前端LaBr_3(Ce)晶体的厚度为毫米量级 | 第34-37页 |
3.6.3 前端LaBr_3(Ce)晶体的不同半径 | 第37-40页 |
3.7 CsI(Na)的探测效率模拟计算 | 第40-41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4.1 总结 | 第43页 |
4.2 展望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