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 | 第7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2-17页 |
1.3.1 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下限 | 第12-13页 |
1.3.2 塔里木台盆区高丰度海相源岩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3.3 塔里木台盆区低丰度海相源岩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3.4 存在的科学问题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| 第19-21页 |
1.5.1 资料收集与整理 | 第19页 |
1.5.2 样品观察与实验 | 第19-20页 |
1.5.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低丰度已排/未排烃源岩区分 | 第21-46页 |
2.1 取样设计与实验 | 第21-25页 |
2.1.1 取样设计 | 第21-25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5页 |
2.2 原理与方法 | 第25-32页 |
2.2.1 已排/未排烃源岩判别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2 排烃门限残留烃量计算模型 | 第27-30页 |
2.2.3 实际残留烃量计算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2.4 判别方法验证 | 第31-32页 |
2.3 结果 | 第32-46页 |
2.3.1 研究区参数选取 | 第32-39页 |
2.3.2 排烃门限残留烃量计算结果 | 第39-42页 |
2.3.3 实际残留烃量计算结果 | 第42页 |
2.3.4 已排/未排烃源岩区分结果 | 第42-46页 |
第3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已排低丰度烃源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| 第46-79页 |
3.1 烃源岩特征 | 第46-61页 |
3.1.1 地化特征 | 第46-54页 |
3.1.2 地质特征 | 第54-56页 |
3.1.3 测井特征 | 第56-61页 |
3.2 已排低丰度烃源岩成因机制 | 第61-79页 |
3.2.1 生烃母质类型与分布 | 第61-72页 |
3.2.2 有机质富集及保存 | 第72-76页 |
3.2.3 成因机制 | 第76-79页 |
第4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有效低丰度源岩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| 第79-95页 |
4.1 基于地化指标建立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| 第79-87页 |
4.1.1 已排烃低丰度源岩主控因素分析 | 第79-83页 |
4.1.2 地化综合判别指标 | 第83-84页 |
4.1.3 地化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| 第84-86页 |
4.1.4 应用效果验证 | 第86-87页 |
4.2 基于测井响应建立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| 第87-95页 |
4.2.1 测井综合判别指标 | 第87-89页 |
4.2.2 已排烃低丰度源岩测井响应 | 第89-92页 |
4.2.3 测井综合定量判别与评价标准 | 第92-94页 |
4.2.4 应用效果验证 | 第94-95页 |
第5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有效低丰度烃源岩相对贡献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| 第95-126页 |
5.1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相对贡献评价 | 第95-117页 |
5.1.1 原理与方法 | 第95-96页 |
5.1.2 塔中地区应用 | 第96-117页 |
5.2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有利层位预测 | 第117-121页 |
5.2.1 塔中有效低丰度源岩分布特征 | 第117页 |
5.2.2 塔北有效低丰度源岩分布特征 | 第117-120页 |
5.2.3 台盆区有效源岩分布有利层位预测 | 第120-121页 |
5.3 有效低丰度烃源岩有利区域预测 | 第121-124页 |
5.3.1 一间房组 | 第121页 |
5.3.2 吐木休克组 | 第121-122页 |
5.3.3 良里塔格组 | 第122-123页 |
5.3.4 最有利区域 | 第123-124页 |
5.4 可靠性验证 | 第124-126页 |
5.4.1 油源对比结果 | 第124-125页 |
5.4.2 资源评价结果 | 第125页 |
5.4.3 勘探结果 | 第125-12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26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39-14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