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中国旅游业具有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 | 第10页 |
1.1.2 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肩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| 第10页 |
1.1.3 中三角区域合作为旅游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3.1 旅游流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入境旅游流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3 国内旅游流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4 研究述评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1 文献资料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1.5.2 比较分析法 | 第20页 |
1.5.3 数理分析法 | 第20页 |
1.6 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1 旅游流和旅游流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页 |
2.1.1 旅游流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页 |
2.1.2 旅游流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页 |
2.2 旅游流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2.2.1 旅游客源地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2.2 旅游目的地因素 | 第22页 |
2.2.3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3 旅游流的流动规律 | 第23-25页 |
2.3.1 趋向经济发达地区 | 第23页 |
2.3.2 趋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 | 第23页 |
2.3.3 距离衰减规律 | 第23页 |
2.3.4 多节点辐射式流动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比较分析 | 第25-35页 |
3.1 指标选取、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| 第25-26页 |
3.1.1 指标选取 | 第25页 |
3.1.2 研究范围 | 第25-26页 |
3.1.3 数据来源 | 第26页 |
3.2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量的时空变化比较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2.1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量变化 | 第26-27页 |
3.2.2 中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量变化 | 第27-30页 |
3.3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质的时空变化比较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3.1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质变化 | 第31-33页 |
3.3.2 中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入境与国内旅游流流质变化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衡量 | 第35-39页 |
4.1 二维矩阵构建原则 | 第35页 |
4.2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二维矩阵比较分析 | 第35-39页 |
4.2.1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比较分析 | 第35页 |
4.2.2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城市分布格局比较 | 第35-37页 |
4.2.3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省际分布格局比较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4页 |
5.1 影响因素的构成 | 第39-40页 |
5.2 中三角地区入境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 | 第40页 |
5.3 中三角地区入境及国内旅游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0-44页 |
5.3.1 客源地推动力 | 第40-41页 |
5.3.2 目的地吸引力 | 第41-42页 |
5.3.3 旅游环境 | 第42-44页 |
第6章 中三角地区入境与国内旅游流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| 第44-46页 |
6.1 完善设施建设,优化旅游交通 | 第44页 |
6.2 依托资源优势,升级旅游产品 | 第44-45页 |
6.3 加强区域合作,强化旅游引力 | 第45页 |
6.4 发挥集群效应,打造优质品牌 | 第45页 |
6.5 加强对外经济,提升旅游知名度 | 第45-46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46-47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