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10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2.1 清末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10-12页 |
2.2 北洋政府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12-13页 |
2.3 国民党政府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13-15页 |
2.4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15-16页 |
3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16-1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3.2.1 内容分析法 | 第17页 |
3.2.2 历史研究法 | 第17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17-64页 |
4.1 清末体育师资的培养(1903-1912) | 第18-24页 |
4.1.1 官办体育学堂 | 第19-20页 |
4.1.2 民主革命党人兴办的体育学堂 | 第20-21页 |
4.1.3 某些团体或个人兴办的体育学校 | 第21-23页 |
4.1.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4.2 北洋政府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(1912-1928) | 第24-34页 |
4.2.1 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系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24-27页 |
4.2.2 体育专科(师范)学校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27-30页 |
4.2.3 教会学校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30-32页 |
4.2.4 小结 | 第32-34页 |
4.3 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(1928-1937) | 第34-57页 |
4.3.1 大学体育科系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34-36页 |
4.3.2 体育专科学校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36-37页 |
4.3.3 国术馆与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37-39页 |
4.3.4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| 第39-46页 |
4.3.5 小结 | 第46-57页 |
4.4 抗战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(1937-1945) | 第57-60页 |
4.4.1 敌占区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57-58页 |
4.4.2 抗日区体育师资的培养 | 第58-60页 |
4.4.3 小结 | 第60页 |
4.5 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(1945-1949) | 第60-61页 |
4.5.1 小结 | 第61页 |
4.6 1903-1949 我国体育师资培养之启示 | 第61-64页 |
4.6.1 社会背景 | 第61-62页 |
4.6.2 办学性质与地域分布 | 第62页 |
4.6.3 培养年限 | 第62页 |
4.6.4 招生与就业 | 第62页 |
4.6.5 学校的资金来源 | 第62-63页 |
4.6.6 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情况 | 第63页 |
4.6.7 场地和器材设施 | 第63页 |
4.6.8 实习与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页 |
5.2 建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附录 | 第72-125页 |
A 各师资培养机构表 | 第72-101页 |
B 1928 年清华学校暑期体育学校简章 | 第101-103页 |
C 1938 年国立清华大学暑期体育学校简章 | 第103-105页 |
D 1919 年北京体育学校简章 | 第105-107页 |
E 国术体育传习所简章 | 第107-109页 |
F 民国时期的体育期刊 | 第109-112页 |
G 民国时期的体育专号 | 第112-114页 |
H 民国时期的体育专刊 | 第114-116页 |
I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科十九年暑假新生入学试验简章 | 第116-117页 |
J 中国体操学校章程 | 第117-121页 |
K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科课程表 | 第121-123页 |
L 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招生简章 | 第123-124页 |
M 大夏大学体育专修科秋季招收新生简章 | 第124-125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