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| 1.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| 1.1.2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| 1.3.1 地域主义建筑相关研究现况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砖建筑相关研究现况 | 第16-18页 |
| 1.3.3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承述 | 第18-19页 |
| 1.4 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19-22页 |
| 1.4.1 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1.4.2 砖建筑相关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1.5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22-25页 |
| 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1.5.3 研究框架 | 第24-25页 |
| 第2章 地域主义建筑及砖材料的发展概述 | 第25-33页 |
| 2.1 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 | 第25-27页 |
| 2.1.1 地域主义 | 第25页 |
| 2.1.2 传统地域主义建筑 | 第25-26页 |
| 2.1.3 现代地域主义建筑 | 第26-27页 |
| 2.2 地域主义建筑砖材料 | 第27-32页 |
| 2.2.1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 | 第27-28页 |
| 2.2.2 砖的地域优势 | 第28-29页 |
| 2.2.3 砖的原真性 | 第29-32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3章 建筑饰面砖地域性分析研究 | 第33-52页 |
| 3.1 地域主义下的建筑饰面砖的人文价值 | 第33-36页 |
| 3.1.1 历史记忆的传承 | 第33-34页 |
| 3.1.2 地域文化的沉淀 | 第34-36页 |
| 3.2 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饰面砖的艺术表现力 | 第36-39页 |
| 3.2.1 对比与微差 | 第36-38页 |
| 3.2.2 节奏与韵律 | 第38页 |
| 3.2.3 均衡与稳定 | 第38-39页 |
| 3.3 建筑饰面砖的地域性案例分析 | 第39-51页 |
| 3.3.1 卒姆托在瑞士本土的建筑砖表皮的精细化建构 | 第39-42页 |
| 3.3.2 闽南红砖的地域性表达 | 第42-46页 |
| 3.3.3 王澍在地方建筑设计中的砖与瓦的哲学 | 第46-49页 |
| 3.3.4 张雷的像素化砖墙 | 第49-5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4章 建筑饰面砖在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应用表达策略 | 第52-78页 |
| 4.1 人文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策略 | 第52-65页 |
| 4.1.1 地域文化的建构 | 第52-59页 |
| 4.1.2 建筑记忆的传承 | 第59-61页 |
| 4.1.3 传统更新的拓展 | 第61-65页 |
| 4.2 传统与地方技术性表达策略 | 第65-69页 |
| 4.2.1 传统技术的继承与更新 | 第65-66页 |
| 4.2.2 现代技术的地域化表达 | 第66-69页 |
| 4.3 材料与形式的艺术性表达策略 | 第69-77页 |
| 4.3.1 材料的真实性表达 | 第69-72页 |
| 4.3.2 独立表皮的艺术性表达 | 第72-74页 |
| 4.3.3 形式的适应性表达 | 第74-77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| 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附录 | 第83-86页 |
| 学术论文 | 第86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