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5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1 前言 | 第17-32页 |
1.1 植物内膜系统间的囊泡运输途径 | 第17-26页 |
1.1.1 植物细胞内液泡运输途径 | 第18页 |
1.1.2 植物液泡运输途径参与因子 | 第18-26页 |
1.1.2.1 COPⅡ复合体 | 第19-20页 |
1.1.2.2 AP复合体 | 第20-22页 |
1.1.2.3 Rab小G蛋白 | 第22-24页 |
1.1.2.4 Tethering复合体 | 第24-25页 |
1.1.2.5 SNAREs | 第25-26页 |
1.2 蛋白质DHHC-CRD类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 | 第26-29页 |
1.2.1 拟南芥中棕榈酰基转移酶 | 第27-28页 |
1.2.2 棕榈酰基转移酶的定位分析 | 第28页 |
1.2.3 棕榈酰基转移酶底物的运输途径 | 第28-29页 |
1.3 花粉管的生长 | 第29-30页 |
1.3.1 钙离子与花粉管生长 | 第29-30页 |
1.3.2 液泡动态组装与花粉管生长 | 第30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30-3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50页 |
2.1 材料 | 第32-35页 |
2.1.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| 第32-33页 |
2.1.2 菌株和质粒 | 第33页 |
2.1.3 酶及生化试剂 | 第33-34页 |
2.1.4 PCR引物 | 第34-35页 |
2.2 方法 | 第35-50页 |
2.2.1 构建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| 第35-40页 |
2.2.1.1 植物总RNA的提取(试剂盒法) | 第35页 |
2.2.1.2 反转录 | 第35-36页 |
2.2.1.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(SDS法) | 第36-37页 |
2.2.1.4 高保真Phusion PCR扩增 | 第37页 |
2.2.1.5 PCR产物回收(试剂盒法) | 第37-38页 |
2.2.1.6 TOPO连接反应 | 第38页 |
2.2.1.7 大肠杆菌转化及质粒提取(试剂盒法) | 第38-39页 |
2.2.1.8 DNA序列测定 | 第39页 |
2.2.1.9 LR反应 | 第39-40页 |
2.2.1.10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| 第40页 |
2.2.2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| 第40-42页 |
2.2.2.1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| 第40-41页 |
2.2.2.2 拟南芥的栽培及转化 | 第41-42页 |
2.2.3 qRT-PCR | 第42页 |
2.2.3.1 引物设计及合成 | 第42页 |
2.2.3.2 反应条件及结果分析 | 第42页 |
2.2.4 EMS诱变和图位克隆 | 第42-43页 |
2.2.5 GUS染色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2.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44页 |
2.2.7 拟南芥花粉染色及花粉萌发分析 | 第44-46页 |
2.2.8 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 | 第46-47页 |
2.2.9 激光共聚焦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处理 | 第47-48页 |
2.2.10 药剂处理及荧光染料染色 | 第48-50页 |
2.2.10.1 FM4-64 染色 | 第48页 |
2.2.10.2 BFA处理 | 第48页 |
2.2.10.3 2-BP处理 | 第48页 |
2.2.10.4 Oregon Green花粉管染色 | 第48-5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99页 |
3.1 调控PAT10靶向液泡特异序列的筛选 | 第50-65页 |
3.1.1 PAT10通过非经典运输途径靶向液泡 | 第50-53页 |
3.1.2 PAT10的酶活区以及碳端对其亚细胞定位起关键作用 | 第53-57页 |
3.1.3 PAT11经Rab5介导靶向液泡膜 | 第57-59页 |
3.1.4 PAT11的功能分析 | 第59-62页 |
3.1.5 PAT10与PAT11结构域互换 | 第62-65页 |
3.2 调控PAT10靶向液泡运输途径反式作用元件的筛选 | 第65-85页 |
3.2.1 基于荧光的正向遗传学筛选 | 第65-66页 |
3.2.2 PAT10由AP-3 介导靶向液泡膜 | 第66-71页 |
3.2.3 PAT10在ap-3 突变体中的定位发生改变 | 第71-72页 |
3.2.4 PAT10在AP-3 复合体突变体中的定位及互补 | 第72-74页 |
3.2.5 PAT10的底物CBL2在ap-3 突变体中的定位发生改变 | 第74-77页 |
3.2.6 小G蛋白SAR1c参与PAT10的运输 | 第77-81页 |
3.2.7 HOPS复合体参与AP-3 介导的液泡运输 | 第81-84页 |
3.2.8 工作模型 | 第84-85页 |
3.3 AP-3 通过调控液泡蛋白运输以及液泡的动态调控花粉管的生长 | 第85-99页 |
3.3.1 AP-3 功能缺失导致种子数目减少 | 第85-86页 |
3.3.2 ap-3 突变体雄配子传代出现异常 | 第86-88页 |
3.3.3 AP-3 功能缺失导致花粉管生长变短而不影响导向 | 第88-93页 |
3.3.4 AP-3 通过调控PAT10的定位来参与花粉管的生长 | 第93-95页 |
3.3.5 AP-3 通过调控VAMP711的定位来参与花粉管的生长 | 第95-97页 |
3.3.6 AP-3 参与调控花粉管中液泡的动态组装 | 第97-99页 |
4 讨论 | 第99-105页 |
4.1 拟南芥PAT10和PAT11的运输途径和底物特异性 | 第99-100页 |
4.2 衔接蛋白复合体AP-3 底物的识别 | 第100-101页 |
4.3 CBL2的定位取决于PAT10 | 第101页 |
4.4 COPⅡ介导的囊泡在内质网不同出芽点的分拣过程 | 第101-102页 |
4.5 HOPS复合体参与Rab5介导的囊泡运输途径和AP-3 参与的囊泡运输途径 | 第102页 |
4.6 AP-3 在花粉管的快速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| 第102-103页 |
4.7 PAT10对花粉管的生长起关键作用 | 第103-104页 |
4.8 SNAREs蛋白家族成员VAMP711调控花粉管的生长 | 第104-105页 |
5 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