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3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9-2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4 研究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 | 第24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理论阐释 | 第26-36页 |
2.1 新型城镇化的阐释 | 第26-28页 |
2.1.1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1.2 城镇化的阶段特征 | 第27页 |
2.1.3 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| 第27-28页 |
2.2 农村新型社区的理论阐释 | 第28-32页 |
2.2.1 农村新型社区的内涵 | 第28-29页 |
2.2.2 农村新型社区的基本特征 | 第29-32页 |
2.3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理论阐释 | 第32-36页 |
2.3.1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概念 | 第32页 |
2.3.2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主要目标、原则和主体 | 第32-36页 |
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| 第36-44页 |
3.1 农村新型社区及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演进 | 第36-38页 |
3.1.1 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演变 | 第36-37页 |
3.1.2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演进 | 第37-38页 |
3.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特殊性 | 第38-40页 |
3.2.1 从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上看,农村新型社区面临的矛盾冲突更多 | 第38-39页 |
3.2.2 从地域分布的特殊性上看,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更多 | 第39页 |
3.2.3 从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上看,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更加复杂 | 第39-40页 |
3.2.4 从社区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看,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存在的隐患更多 | 第40页 |
3.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机遇 | 第40-42页 |
3.3.1 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| 第40-41页 |
3.3.2 治理手段更加先进 | 第41页 |
3.3.3 居民素质不断提升 | 第41-42页 |
3.4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时代挑战 | 第42-44页 |
3.4.1 社区急剧转型导致治理资源稀缺 | 第42页 |
3.4.2 社区人口频繁流动增加治理难度 | 第42-43页 |
3.4.3 二元结构隐性存在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| 第43页 |
3.4.4 社区治理经验缺乏导致治理乏力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现状 | 第44-52页 |
4.1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基本状况 | 第44-45页 |
4.2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要内容 | 第45-49页 |
4.2.1 从治理基础上看:强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| 第45-46页 |
4.2.2 从治理手段上看:突出道德和法治并重 | 第46-47页 |
4.2.3 从治理方式上看:强调精细治理和完善服务融合 | 第47-48页 |
4.2.4 从治理内容上看:涉及思想观念、行为规范、环境建设多个方面 | 第48-49页 |
4.3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要经验 | 第49-52页 |
4.3.1 强化城乡一体:注重将新型社区治理和农村、城市社区治理统筹考虑 | 第49页 |
4.3.2 强化政府主导:注重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3.3 强化多方参与:注重整合农村新型社区治理资源 | 第50-51页 |
4.3.4 强化治理实效:注重完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各种保障机制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| 第52-58页 |
5.1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5页 |
5.1.1 社区治理体制尚需理顺 | 第52-53页 |
5.1.2 民主参与机制尚需完善 | 第53页 |
5.1.3 社区治理手段尚需丰富 | 第53-54页 |
5.1.4 社区治理水平呈现梯队式差异 | 第54-55页 |
5.2 莱芜市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55-58页 |
5.2.1 治理资源仍然匮乏 | 第55-56页 |
5.2.2 社区治理缺少统一规划 | 第56页 |
5.2.3 治理主体尚未适应转变 | 第56-57页 |
5.2.4 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| 第58-68页 |
6.1 韩国"新村运动" | 第58-59页 |
6.2 新加坡组屋社区发展模式 | 第59-61页 |
6.3 德国"巴伐利亚试验" | 第61-63页 |
6.4 美国自治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| 第63-64页 |
6.5 国际经验的借鉴 | 第64-68页 |
6.5.1 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,制定科学规划,宏观把握治理要素 | 第65页 |
6.5.2 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| 第65页 |
6.5.3 培育高素质的社区居民 | 第65-66页 |
6.5.4 重视创建社区精神文化 | 第66页 |
6.5.5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,畅通民意沟通渠道 | 第66-68页 |
第7章 提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水平的对策与路径 | 第68-81页 |
7.1 进一步理顺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体制 | 第68-70页 |
7.1.1 推进社区综合治理,促进多元主体共治 | 第68页 |
7.1.2 理顺社区组织关系,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| 第68-69页 |
7.1.3 完善社区自治制度,促进社区治理转型 | 第69页 |
7.1.4 改善社区治理环境,创设良好的社区治理软环境 | 第69-70页 |
7.2 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| 第70-73页 |
7.2.1 改进民主参与机制,规范民主参与方式及程序 | 第70页 |
7.2.2 建立权力制衡机制,防止权力滥用与不作为 | 第70-71页 |
7.2.3 改进权益表达机制,促进权益的表达、协调与共享 | 第71页 |
7.2.4 改进纠纷调解机制,多手段促进矛盾化解 | 第71-72页 |
7.2.5 改进危机应对机制,提高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| 第72页 |
7.2.6 构建治理评估机制,引导社区补齐治理短板 | 第72-73页 |
7.3 创新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要手段 | 第73-75页 |
7.3.1 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经济 | 第73页 |
7.3.2 改进行政手段,理清职责权限 | 第73-74页 |
7.3.3 发展社区文化,铸就社区精神 | 第74页 |
7.3.4 注重社区教育,提高居民素质 | 第74-75页 |
7.3.5 强化法律约束,解决社区治理实际问题 | 第75页 |
7.4 健全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体系 | 第75-78页 |
7.4.1 构建农村新型社区组织体系 | 第75-76页 |
7.4.2 完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| 第76-77页 |
7.4.3 完善农村新型社区保障体系 | 第77-78页 |
7.5 改进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方式 | 第78-81页 |
7.5.1 注重政府层面整体规划引导 | 第78页 |
7.5.2 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建设载体 | 第78-79页 |
7.5.3 注重打造社区治理典型示范 | 第79页 |
7.5.4 注重整合社区资源系统推进 | 第79页 |
7.5.5 积极探索互联网+社区治理 | 第79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9-9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