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

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--以济南市为例

中文摘要第11-13页
Abstract第13-14页
第1章 绪论第15-25页
    1.1 背景和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评述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、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框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 1.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重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24-25页
第2章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建设思路第25-31页
    2.1 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和内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建设背景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基本概念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基本原则第26-27页
    2.2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途径第27-28页
    2.3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管理路径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政府作用方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进展第29-31页
第3章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分析第31-44页
    3.1 济南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建设需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自身优势第31-32页
    3.2 济南海绵城市试点进展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点项目推进情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投融资情况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制度建设进展情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第34-35页
    3.3 济南市政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强化工作机制建设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加快落实规划引领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与引擎推进作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创新投融资机制第38-39页
    3.4 济南地方政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政策法规问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机制建设问题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技术创新问题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信息化建设问题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公众参与问题第42-44页
第4章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经验借鉴第44-53页
    4.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德国:超前谋划,统筹管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美国:管控结合,科学决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法国:综合规划,协同管理第46-47页
    4.2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北京:推进技术更新,实现规划引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厦门:加强组织管理,完善技术标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西咸新区:资源整合,因地施策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健全组织管理体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科学制定城市规划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加大社会参与力度第51-53页
第5章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第53-59页
    5.1 加强法制建设,促进政策激励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强化律法约束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提供政策支持第54页
    5.2 强化组织管理,构建长效机制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提升责任意识,强化组织管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推动体制建设,构建长效机制第55-56页
    5.3 科学制定规划,严格审批流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因地制宜,科学制定规划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完善流程,严格行政审批第56-57页
    5.4 推进信息化建设,增强社会参与度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注重技术创新,推动信息化建设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注重过程公开,鼓励社会参与第57-59页
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枣庄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管理问题研究
下一篇: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--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