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缩写、符号清单、术语表 | 第10-16页 |
前言 | 第16-20页 |
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SMEDDS的处方研究 | 第20-32页 |
1. 引言 | 第20页 |
2. 材料和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1 材料 | 第20页 |
2.2 仪器 | 第20-21页 |
3. 实验方法 | 第21-23页 |
3.1 青蒿琥酯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2 空白自微乳处方筛选 | 第22-23页 |
4. 实验结果 | 第23-30页 |
4.1 青蒿琥酯分析方法结果 | 第23-25页 |
4.2 自微乳处方筛选 | 第25-30页 |
4.3 青蒿琥酯SMEDDS的制备 | 第30页 |
5.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二部分 青蒿琥酯SMEDDS的质量评价及体外释放研究 | 第32-43页 |
1. 引言 | 第32页 |
2. 材料和仪器 | 第32页 |
2.1 材料 | 第32页 |
2.2 仪器 | 第32页 |
3. 实验方法 | 第32-35页 |
3.1 形态和粒径分布 | 第32-33页 |
3.2 青蒿琥酯SMEDDS的含量测定 | 第33-34页 |
3.3 青蒿琥酯SMEDDS体外释放 | 第34页 |
3.4 自乳化效率影响因素的考察 | 第34页 |
3.5 青蒿琥酯SMEDDS稳定性考察 | 第34-35页 |
4. 实验方法 | 第35-42页 |
4.1 形态和粒径分布 | 第35-37页 |
4.2 青蒿琥酯SMEDDS的含量测定 | 第37-39页 |
4.3 青蒿琥酯SMEDDS体外释放 | 第39-40页 |
4.4 自乳化效率影响因素的考察 | 第40-41页 |
4.5 稳定性考察 | 第41-42页 |
5.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43-53页 |
1. 引言 | 第43页 |
2. 材料和仪器 | 第43-44页 |
2.1 材料 | 第43页 |
2.2 仪器 | 第43-44页 |
2.3 实验动物 | 第44页 |
3. 实验方法 | 第44-47页 |
3.1 青蒿琥酯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4-46页 |
3.2 药动学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 | 第46页 |
3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 实验结果 | 第47-51页 |
4.1 青蒿琥酯二级全质谱扫面图 | 第47页 |
4.2 典型色谱图 | 第47-49页 |
4.3 线性关系 | 第49页 |
4.4 精密度结果 | 第49页 |
4.5 回收率结果 | 第49页 |
4.6 基质效应结果 | 第49-50页 |
4.7 稳定性考察结果 | 第50页 |
4.8 药代动力学参数 | 第50-51页 |
5. 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部分 青蒿琥酯SMEDDS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| 第53-60页 |
1. 引言 | 第53页 |
2. 材料和仪器 | 第53页 |
2.1 材料 | 第53页 |
2.2 仪器 | 第53页 |
2.3 实验动物 | 第53页 |
3. 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[40-42] | 第53-54页 |
3.2 标本采集 | 第54页 |
3.3 肝指数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| 第54页 |
3.4 统计学处理 | 第54页 |
4. 实验结果 | 第54-59页 |
4.1 动物一般情况 | 第54-55页 |
4.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| 第55-56页 |
4.3 血清学指标测定 | 第56-58页 |
4.4 讨论 | 第58-59页 |
5. 小结 | 第59-6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综述 | 第6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