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IP协议移动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移动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3 总结 | 第19页 |
1.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| 第19-21页 |
2 相关技术原理 | 第21-31页 |
2.1 新型互联网网络体系架构 | 第21-23页 |
2.2 新型互联网移动切换机制和移动切换分类 | 第23-25页 |
2.3 移动终端切换机制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3.1 第一类移动切换信令流程 | 第25-26页 |
2.3.2 第二类移动切换信令流程 | 第26-28页 |
2.3.3 两类移动切换协议的丢包和时延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 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| 第31-45页 |
3.1 基于映射关系分配策略的优化方案 | 第31-39页 |
3.1.1 方案设计背景 | 第31页 |
3.1.2 预切换方案设计 | 第31-35页 |
3.1.3 相关信令包设计 | 第35-38页 |
3.1.4 预切换方案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 基于映射关系快速更新的优化方案 | 第39-44页 |
3.2.1 活跃对端的引入 | 第39-40页 |
3.2.2 活跃对端方案设计 | 第40-43页 |
3.2.3 活跃对端关系表设计 | 第43-44页 |
3.2.4 活跃对端方案分析 | 第44页 |
3.3 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实现 | 第45-53页 |
4.1 移动终端中的预切换数据处理流程 | 第45-46页 |
4.2 接入交换路由器中的预切换数据处理流程 | 第46-48页 |
4.3 标识映射服务器中的活跃对端触发流程 | 第48-49页 |
4.4 预切换与活跃对端的关键代码和数据结构 | 第49-51页 |
4.5 小结 | 第51-53页 |
5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的测试与分析 | 第53-75页 |
5.1 测试环境 | 第53-54页 |
5.2 预切换相关信令包与活跃对端关系表的测试 | 第54-58页 |
5.3 第一类移动切换测试 | 第58-67页 |
5.3.1 测试拓扑图 | 第58页 |
5.3.2 测试结果统计 | 第58-64页 |
5.3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4 第二类移动切换测试 | 第67-74页 |
5.4.1 测试拓扑图 | 第67-68页 |
5.4.2 测试结果统计 | 第68-71页 |
5.4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5 小结 | 第74-75页 |
6 结论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-8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