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1 斑玉蕈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1 斑玉蕈的分类地位 | 第11页 |
1.2 斑玉蕈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1-12页 |
2 皂苷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.1 皂苷的生物合成 | 第12-13页 |
2.2 皂苷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3 食用菌的抗氧化酶系统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3.1 食用菌抗氧化酶种类及功能 | 第14-15页 |
3.2 食用菌自身因素对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3.3 外界环境对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4 食用菌中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4.1 荧光定量PCR技术 | 第18-19页 |
5 本研究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斑玉蕈不同培养时间皂苷含量及抗氧化酶酶活性分析 | 第21-3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21页 |
1.2 化学试剂 | 第21-22页 |
1.3 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1 斑玉蕈菌丝体的培养 | 第22页 |
2.2 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3 皂苷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2.4 抗氧化酶系统相关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| 第23-2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6-32页 |
3.1 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 | 第26页 |
3.2 皂苷含量的测定 | 第26-28页 |
3.3 不同的培养时间菌丝体SOD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3.4 不同培养时间菌丝体CAT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5 不同培养时间菌丝体MDA含量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3.6 不同培养时间菌丝体超氧阴离子的含量测定 | 第30-31页 |
3.7 皂苷含量与抗氧化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皂苷合成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5-75页 |
第一节 外源皂苷对菌丝体皂苷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5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35页 |
1.2 化学试剂 | 第35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1 菌丝体培养及处理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2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3 外源皂苷对内源皂苷含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4 外源皂苷对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36-42页 |
3.1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内源皂苷含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SOD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4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CAT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5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6 外源皂苷对斑玉蕈菌丝体MDA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42-44页 |
笫二节 外源皂苷对菌丝体鲨烯合酶、超氧化物歧化酶、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| 第44-7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5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44页 |
1.2 化学试剂 | 第44-45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4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5-51页 |
2.1 菌丝体的培养及处理方法 | 第45页 |
2.2 斑玉蕈菌丝体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| 第45-47页 |
2.3 目的基因编码区的获得 | 第47页 |
2.4 常规PCR扩增目的片段 | 第47-48页 |
2.5 标准质粒的构建 | 第48-51页 |
2.6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| 第5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72页 |
3.1 RNA质量的检测 | 第51-52页 |
3.2 目的基因条带扩增 | 第52页 |
3.3 克隆测序结果 | 第52-53页 |
3.4 斑玉蕈菌丝体基因序列的分析 | 第53-62页 |
3.5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62-64页 |
3.6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溶解曲线 | 第64-65页 |
3.7 外源皂苷对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| 第65-72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72-75页 |
第四章 栽培料不同培养时期菌丝体皂苷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| 第75-8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5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75页 |
1.2 化学试剂 | 第75页 |
1.3 仪器与设备 | 第7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75-76页 |
2.1 斑玉蕈栽培料菌丝的选取 | 第75页 |
2.2 皂苷含量的测定 | 第75-76页 |
2.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76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76-79页 |
3.1 不同培养时间栽培料菌丝皂苷含量的变化 | 第76页 |
3.2 搔菌后不同培养时期栽培料菌丝体皂苷含量的变化 | 第76-77页 |
3.3 搔菌后不同培养时期栽培料菌丝体SOD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7-78页 |
3.4 搔菌后不同培养时期栽培料菌丝体CAT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8页 |
3.5 搔菌后不同培养时期栽培料菌丝体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变化 | 第78-79页 |
3.6 搔菌后不同培养时期栽培料菌丝体MDA含量的变化 | 第79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81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