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1页 |
1 除草剂丁草胺对环境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1.1 丁草胺基本情况 | 第13-14页 |
1.1.1 丁草胺简介、化学结构式和系统命名 | 第13页 |
1.1.2 丁草胺的理化性质和毒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丁草胺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| 第14页 |
1.2 丁草胺对土壤及水体生态安全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对丁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耐受性及微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4.1 有机物化合物的毒性和微生物应对机制 | 第16-18页 |
1.4.2 耐受高浓度化合物的微生物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2 微生物多相分类法概述 | 第19-23页 |
2.1 微生物分类学发展历史 | 第19-20页 |
2.2 传统表型特征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3 细胞化学组成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3.1 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 | 第21页 |
2.3.2 全细胞脂肪酸分析 | 第21页 |
2.3.3 醌组分分析 | 第21页 |
2.3.4 极性酯成分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.5 全细胞可溶性蛋白及核糖体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| 第22页 |
2.4 遗传学鉴定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4.1 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| 第22页 |
2.4.2 基因组DNA的G+C mol%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4.3 DNA-DNA杂交 | 第23页 |
3 总结与展望 | 第23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31页 |
第二章 耐丁草胺的菌株BUT-6~T的筛选分离 | 第31-4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6页 |
1.1 土壤样品、培养基、试剂和实验设备 | 第31-32页 |
1.1.1 土壤样品 | 第31页 |
1.1.2 材料和试剂 | 第31页 |
1.1.3 培养基 | 第31-32页 |
1.1.4 实验设备 | 第32页 |
1.2 菌株分离过程 | 第32页 |
1.3 菌株生长特性 | 第32-33页 |
1.4 菌株16S rRNA序列的测定 | 第33-36页 |
1.4.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| 第33页 |
1.4.2 PCR扩增16S rRNA序列并纯化 | 第33-35页 |
1.4.3 PCR回收产物的T-A克隆测序 | 第35-36页 |
1.5 菌株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| 第3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1页 |
2.1 分离污泥样品中耐受丁草胺的菌株 | 第36-37页 |
2.2 菌株BUT-6~T 的生长特性 | 第37页 |
2.3 菌株BUT-6~T 16S rRNA核酸序列扩增 | 第37-38页 |
2.4 菌株BUT-6~T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8-41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耐丁草胺的菌株BUT-6~T的分类地位研究 | 第45-7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57页 |
1.1 供试菌株 | 第45页 |
1.2 试剂和培养基 | 第45-46页 |
1.3 实验设备 | 第46页 |
1.4 菌株表型特征分析 | 第46-49页 |
1.4.1 菌落形态学特征 | 第46页 |
1.4.2 单细胞形态特征 | 第46页 |
1.4.3 革兰氏染色 | 第46页 |
1.4.4 芽胞染色 | 第46-47页 |
1.4.5 鞭毛染色 | 第47页 |
1.4.6 菌株的运动性观察 | 第47页 |
1.4.7 菌株API检测分析 | 第47-48页 |
1.4.8 其他生理生化参数分析 | 第48-49页 |
1.5 菌株化学成分分析 | 第49-50页 |
1.5.1 细胞脂肪酸分析 | 第49页 |
1.5.2 呼吸醌组成分析 | 第49-50页 |
1.5.3 极性脂组成分析 | 第50页 |
1.5.4 细胞壁氨基酸类型分析 | 第50页 |
1.5.5 细菌类胡萝卜素检测 | 第50页 |
1.6 菌株基因特征分析 | 第50-57页 |
1.6.1 16S rRNA基因序列、系统进化关系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1.6.2 基因组G+C mol%的测定 | 第51页 |
1.6.3 DNA-DNA杂交 | 第51-5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70页 |
2.1 菌株表型特征分析 | 第57-62页 |
2.1.1 BUT-6~T菌落及细胞形态 | 第57页 |
2.1.2 BUT-6~T和T.aquaticus PYM5-11~TAPI系统测定结果比较 | 第57-61页 |
2.1.3 其他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| 第61页 |
2.1.4 BUT-6~T与T.aquaticus PYM5-11~T总体表观差异 | 第61-62页 |
2.2 菌株BUT-6~T化学分类特征分析结果 | 第62-66页 |
2.2.1 菌株脂肪酸组成 | 第62-64页 |
2.2.2 菌株醌组分 | 第64-65页 |
2.2.3 菌株极性脂组分 | 第65页 |
2.2.4 细胞壁氨基酸类型 | 第65-66页 |
2.2.5 菌株类胡萝卜素检测结果 | 第66页 |
2.3 菌株基因特征分析结果 | 第66-70页 |
2.3.1 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进化关系 | 第66页 |
2.3.2 菌株总DNA G+Cmol% | 第66-67页 |
2.3.3 DNA-DNA杂交同源性结果 | 第67-70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全文总结 | 第75-77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77-79页 |
附录一 培养基及试剂 | 第79-83页 |
附录二 抗生素药敏纸片名称和浓度 | 第83-85页 |
附录三 API 50CH成分 | 第85-87页 |
附录四 APIID 32GN成分 | 第87-89页 |
附录五 16S rRNA核酸序列 | 第89-91页 |
附录六 发表论文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