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、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关于民间信仰研究 | 第11页 |
1.2.2 关于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文献分析研究 | 第13页 |
1.3.2 实地调查访谈 | 第13-14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9页 |
1.4.1 宗教和民间信仰 | 第14-16页 |
1.4.2 “罗鲁”彝族及其民间宗教信仰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概况 | 第19-37页 |
2.1 楚雄彝族自治州于栖么“罗鲁”彝村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1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2 于栖么村“罗鲁”彝族民间宗教信仰概况 | 第20-22页 |
2.2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| 第22-32页 |
2.2.1 自然崇拜 | 第22-24页 |
2.2.2 图腾崇拜 | 第24-26页 |
2.2.3 祖先崇拜 | 第26-27页 |
2.2.4 土主崇拜 | 第27-28页 |
2.2.5 彝族原始宗教中的毕摩 | 第28-30页 |
2.2.6 禁忌 | 第30-31页 |
2.2.7 原始宗教与道、释合流 | 第31-32页 |
2.3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| 第32-37页 |
2.3.1 自发性与传承性 | 第32-33页 |
2.3.2 民族性和地域性 | 第33-34页 |
2.3.3 多元性与多样化 | 第34页 |
2.3.4 世俗性和功利性 | 第34-37页 |
第3章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生活的影响分析 | 第37-51页 |
3.1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婚丧嫁娶的影响 | 第37-42页 |
3.1.1 于栖么“罗鲁”村婚丧嫁娶状况 | 第37-40页 |
3.1.2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“罗鲁”村婚丧嫁娶现状的影响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人交往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2.1 于栖么村“罗鲁”人交往现状 | 第42-44页 |
3.2.2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教育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.1 于栖么村“罗鲁”教育现状 | 第45-46页 |
3.3.2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教育的影响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4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对于栖么村“罗鲁”价值观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第4章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功能和作用 | 第51-57页 |
4.1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| 第51-52页 |
4.2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,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| 第52-53页 |
4.3 推进彝族社会化进程,实现社会整合 | 第53-54页 |
4.4 构建民族精神,建设和谐社会 | 第54-57页 |
第5章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的反思 | 第57-65页 |
5.1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面临的困境 | 第57-59页 |
5.1.1 彝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,鬼神观念根深蒂固 | 第57-58页 |
5.1.2 彝族民宗教间信仰弱化,世俗化倾向突出 | 第58-59页 |
5.1.3 宗教信仰的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| 第59页 |
5.2 积极引导彝族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| 第59-65页 |
5.2.1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必要性 | 第59-60页 |
5.2.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彝族民间宗教信仰 | 第60-62页 |
5.2.3 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| 第62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