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3页 |
1.1 苦荞麦的基本概况 | 第9-24页 |
1.1.1 简介 | 第9-11页 |
1.1.2 成分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分析 | 第11-24页 |
1.1.2.1 苦荞麦中的苦荞蛋白 | 第11-13页 |
1.1.2.2 苦荞淀粉 | 第13-14页 |
1.1.2.3 矿物质元素对人体体内平衡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| 第14-15页 |
1.1.2.4 苦荞黄酮类 | 第15-19页 |
1.1.2.5 脂肪酸 | 第19-20页 |
1.1.2.6 苦荞纤维 | 第20页 |
1.1.2.7 甾体类 | 第20-22页 |
1.1.2.8 酚类 | 第22-24页 |
1.2 苦荞麦的国内、外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2.1 苦荞麦的国内研究进展 | 第24页 |
1.2.2 苦荞麦的国外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3 苦荞麦开发产品 | 第25-27页 |
1.3.1 苦荞保健茶 | 第26页 |
1.3.2 苦荞菜 | 第26页 |
1.3.3 苦荞醋 | 第26-27页 |
1.3.4 药材 | 第27页 |
1.3.5 其他 | 第27页 |
1.4 苦荞麦开发的技术研究概况 | 第27-31页 |
1.4.1 脱壳 | 第27-28页 |
1.4.2 苦荞蛋白 | 第28-30页 |
1.4.2.1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2.2 苦荞蛋白的提取 | 第29-30页 |
1.4.3 苦荞黄酮 | 第30-31页 |
1.4.3.1 黄酮的检测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4.3.2 苦荞黄酮的提取 | 第31页 |
1.5 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苦荞麦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| 第33-49页 |
2.1 引言 | 第33页 |
2.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33-34页 |
2.2.2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34页 |
2.3 实验的方法 | 第34-39页 |
2.3.1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34-36页 |
2.3.1.1 显色剂的制备 | 第34页 |
2.3.1.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2.3.1.3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5页 |
2.3.1.4 苦荞麦黄酮类物质提取效率的计算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3.2 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2.3.2.1 材料的预处理 | 第36页 |
2.3.2.2 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2.3.2.3 苦荞麦皮壳、麸皮以及心粉中黄酮的含量测定 | 第37页 |
2.3.3 单因素试验 | 第37-39页 |
2.3.3.1 粉碎粒径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3.3.2 乙醇浓度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3.3.3 提取温度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3.3.4 提取时间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3.3.5 溶剂体积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3.4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39页 |
2.4 实验结果与实验讨论 | 第39-48页 |
2.4.1 制作标准曲线 | 第39-40页 |
2.4.2 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2.4.3 苦荞麦皮壳、麸皮以及心粉中黄酮的含量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4.4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42-46页 |
2.4.4.1 粉碎粒径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4.4.2 乙醇浓度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4.4.3 提取温度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44页 |
2.4.4.4 提取时间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2.4.4.5 溶剂体积对苦荞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2.4.5 正交试验结果 | 第46-4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苦荞麦蛋白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| 第49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49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| 第49-50页 |
3.2.1 实验仪器 | 第49页 |
3.2.2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49-50页 |
3.3 实验的方法 | 第50-56页 |
3.3.1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3.3.1.1 考马斯亮蓝G-250溶液的制备的制备 | 第50页 |
3.3.1.2 牛血清蛋白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0页 |
3.3.1.3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50-51页 |
3.3.1.4 苦荞麦蛋白质提取效率的计算方法 | 第51页 |
3.3.2 根据Osboren分类法对苦荞麦蛋白质进行分级制备 | 第51-52页 |
3.3.3 苦荞总蛋白等电点范围的测定 | 第52页 |
3.3.4 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52-54页 |
3.3.4.1 材料的预处理 | 第52-53页 |
3.3.4.2 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53页 |
3.3.4.3 苦荞麦皮壳、麸皮以及心粉中苦荞蛋白的含量测定 | 第53-54页 |
3.3.5 单因素试验 | 第54-55页 |
3.3.5.1 粉碎粒径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4页 |
3.3.5.2 溶液pH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3.5.3 提取温度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5页 |
3.3.5.4 提取时间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5页 |
3.3.5.5 溶剂体积对苦养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5页 |
3.3.6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5-56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实验讨论 | 第56-66页 |
3.4.1 绘制标准曲线 | 第56页 |
3.4.2 根据Osboren分类法对苦荞麦蛋白质进行分级制备 | 第56-57页 |
3.4.3 苦荞蛋白等电点范围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3.4.4 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3.4.4.1 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58-59页 |
3.4.4.2 苦荞麦皮壳、麸皮以及心粉中苦养蛋白的含量测定 | 第59页 |
3.4.5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59-64页 |
3.4.5.1 粉碎粒径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4.5.2 提取温度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.5.3 提取时间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4.5.4 溶液pH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3.4.5.5 溶剂体积对苦荞蛋白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4.6 正交试验结果 | 第64-6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