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1. 导论 | 第14-2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理论研究价值 | 第16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7-2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3.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总结述评 | 第23-24页 |
1.4 本文的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.1 文章的行文思路 | 第24-25页 |
1.4.2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5页 |
1.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25-27页 |
2. 以房养老相关问题剖析 | 第27-38页 |
2.1 以房养老的内涵界定 | 第27-28页 |
2.2 以房养老理念组建的理论基石 | 第28-32页 |
2.2.1 生命周期假说 | 第29页 |
2.2.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3 家庭代际间财富传递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2.4 期权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3 以房养老的主要操作模式 | 第32-35页 |
2.3.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| 第32-33页 |
2.3.2 售房换养 | 第33-34页 |
2.3.3 租房换养 | 第34-35页 |
2.4 以房养老方式的运行机理——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 | 第35-38页 |
2.4.1 参与主体 | 第35页 |
2.4.2 具体运作路径 | 第35-36页 |
2.4.3 贷款支付方式 | 第36-38页 |
3. 境内外以房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8-51页 |
3.1 境外典型国家的运行模式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1.1 美国模式 | 第38-42页 |
3.1.2 新加坡模式 | 第42-44页 |
3.1.3 境外以房养老实践的经验启示 | 第44-46页 |
3.2 境内地区以房养老实践模式的评析 | 第46-51页 |
3.2.1 第一阶段:形式多样,分散开展(2005年—2014年6月) | 第46-49页 |
3.2.2 第二阶段:试点集中推进(2014年6月至今) | 第49-50页 |
3.2.3 小结 | 第50-51页 |
4. 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1-67页 |
4.1 成都市实施以房养老的迫切性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1.1 人口因素:老龄化形势加剧,人口赡养率不断攀升 | 第52-53页 |
4.1.2 经济因素:现阶段社会养老金水平偏低,难以满足晚年生活需求 | 第53-54页 |
4.1.3 养老因素:家庭与土地的养老功能弱化 | 第54-56页 |
4.1.4 市场因素:养老服务产业欠发达 | 第56-58页 |
4.2 成都市开展以房养老的有利环境分析 | 第58-66页 |
4.2.1 政策制度环境 | 第58-59页 |
4.2.2 经济市场环境 | 第59-62页 |
4.2.3 市场需求环境 | 第62-66页 |
4.3 小结 | 第66-67页 |
5. 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实现路径安排 | 第67-82页 |
5.1 前提:参与主体的选择 | 第67-70页 |
5.1.1 政府主管部门 | 第67-68页 |
5.1.2 以房养老需求方 | 第68页 |
5.1.3 贷款机构 | 第68-69页 |
5.1.4 第三方中介机构 | 第69-70页 |
5.2 基础:运作模式的选择 | 第70-75页 |
5.2.1 基础运作模式的选择 | 第70-71页 |
5.2.2 操作模式的选择 | 第71-75页 |
5.3 助力:具体推广步骤的设定 | 第75-76页 |
5.4 保障:相关配套环境的完善 | 第76-82页 |
5.4.1 多渠道宣传教育,逐步转变传统认知 | 第76-77页 |
5.4.2 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| 第77-78页 |
5.4.3 努力创造相匹配的法律法规环境 | 第78页 |
5.4.4 重视相关市场的发展 | 第78-80页 |
5.4.5 寻求有效防范措施来应对风险 | 第80-81页 |
5.4.6 加紧对市场信用环境的改善 | 第81-82页 |
6. 结语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