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高中数学教学情知互促的必要性 | 第9-10页 |
1.1.2 高中数学教学情知互促的紧迫性 | 第10-11页 |
1.2 高中数学教学情知互促策略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8页 |
2.1 情感、数学情感、情感教学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1.1 情感的界定 | 第14页 |
2.1.2 数学情感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1.3 情感教学的界定 | 第15页 |
2.2 认知、数学认知、认知教学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2.1 认知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2.2 数学认知的界定 | 第16页 |
2.2.3 认知教学的界定 | 第16页 |
2.3 情知互促的界定 | 第16页 |
2.4 数学素养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2.5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8-21页 |
2.5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5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6 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2.6.1 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6.2 心理学基础 | 第22-25页 |
2.6.3 教育学基础 | 第25-26页 |
2.7 小结与课题的提出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高中数学教学情知互促现状调查分析 | 第28-39页 |
3.1 调查目的 | 第28页 |
3.2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4 调查实施过程及分析 | 第29-39页 |
第4章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知互促的策略构建 | 第39-67页 |
4.1 情知互促的方式、特征与原则 | 第39-44页 |
4.1.1 以情促知的方式 | 第39-40页 |
4.1.2 以知促情的方式 | 第40-41页 |
4.1.3 情知互促课堂的主要特征 | 第41-43页 |
4.1.4 情知互促课外工作的主要特征 | 第43-44页 |
4.1.5 情知互促的主要原则 | 第44页 |
4.2 课堂教学中情知互促的策略 | 第44-53页 |
4.2.1 巧妙设计引入帮助学生接受新的概念,实现课堂教学趣味化 | 第45-47页 |
4.2.2 借助错解促进学生穷则思变,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| 第47-49页 |
4.2.3 借助多媒体的使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,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 | 第49-50页 |
4.2.4 通过数学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,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| 第50-52页 |
4.2.5 提供互动的课堂强调数学的运用性,实现课堂教学实用化 | 第52-53页 |
4.3 课外渗透情知互促的策略 | 第53-60页 |
4.3.1 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反思方式,实现认知推动情感的发展 | 第53-56页 |
4.3.2 分配任务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,实现学习达成状态 | 第56-58页 |
4.3.3 利用同学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,实现参与交往状态 | 第58-60页 |
4.4 数学学困生情知互促培养的策略 | 第60-67页 |
4.4.1 以“爱心施教”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| 第60-61页 |
4.4.2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,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 | 第61-65页 |
4.4.3 注重对学困生的情感评价,调节学生的情感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高中数学教学情知互促策略的实践与检验 | 第67-93页 |
5.1《分式不等式的解法》教学实践与分析 | 第67-75页 |
5.1.1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| 第67-73页 |
5.1.2 课堂实录分析 | 第73-75页 |
5.2《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》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3 史强老师的《等比数列前n项和》实录分析 | 第78-85页 |
5.3.1 课堂实录 | 第78-84页 |
5.3.2 案例评析 | 第84-85页 |
5.4 情知互促策略的效果研究 | 第85-93页 |
5.4.1 班级学情跟踪 | 第85-87页 |
5.4.2 学困生个人成长案例追踪与分析 | 第87-9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93-96页 |
6.1 情知互促教学策略研究的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99页 |
附录1 高中生对数学的情感、认知的问卷调查 | 第99-102页 |
附录2 数学教师对教学中情知互促的了解和实施现状的访谈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