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果树园艺论文--浆果类论文--葡萄论文

山葡萄果实转录组分析及白藜芦醇调控机理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-28页
    1.1 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5-17页
    1.2 芪合成酶基因相似基因第17页
    1.3 白藜芦醇衍生物的修饰方式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糖基化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甲氧基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低聚反应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其他修饰第19-20页
    1.4 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调控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芪合成酶基因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芪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芪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信号调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植物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第23-24页
    1.5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性第24页
    1.6 芪类化合物含量是衡量植物抗病性能的标准第24-25页
    1.7 转基因试验中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植物抗病性的相关性第25-26页
    1.8 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的相关研究第26页
    1.9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-28页
第二章 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白藜芦醇含量及转录组分析第28-41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仪器设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验试剂第28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果实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葡萄果实RNA的提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测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转录组数据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差异基因的GO分类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葡萄株系/品种果实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转录组测序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转录因子表达模式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通化3号和塘尾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关键途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37-40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0-41页
第三章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白藜芦醇含量及转录组分析第41-61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葡萄材料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仪器设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试剂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方法第41-45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4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白藜芦醇含量变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转录组结果统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山葡萄果实紫外处理后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RNA-Seq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PCR验证第56-57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UV-C辐射诱导的转录组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激素信号转导的复合调控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响应紫外线照射的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相关基因可能在紫外处理后诱导增加白藜芦醇含量第59-6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60-61页
第四章 山葡萄VaSTS36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第61-72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植物材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菌种及载体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试剂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主要设备仪器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引物第61-62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山葡萄启动子的克隆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瞬时转化烟草叶片紫外处理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GUS活性测定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实时定量PCR测定GUS基因表达值第65-6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VaSTS36启动子的元件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VaSTS36启动子对紫外辐射的响应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山葡萄VaSTS36启动子活性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71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71-72页
第五章 葡萄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和STS19基因的克隆与转化番茄分析第72-86页
    5.1 材料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植物材料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设备仪器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试剂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引物第72-73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葡萄材料总RNA提取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半定量RT-PCR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同源克隆VaSTS19和VdSTS19基因和序列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植物重组载体的构建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农杆菌介导转化番茄实验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PCR检测转基因番茄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转基因番茄不同生长时期芪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7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STS家族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STS家族基因在葡萄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VaSTS19和VdSTS19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番茄植株遗传转化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番茄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番茄转基因植株芪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83-84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84-8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85-86页
第六章 葡萄STS19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第86-100页
    6.1 材料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植物材料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菌种及载体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试剂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设备仪器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引物第86-87页
    6.2 方法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启动子的克隆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启动子缺失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GUS活性测定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非生物胁迫处理第89-90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分析第90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PVaSTS19和PVdSTS19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PVaSTS19和PVdSTS19启动子元件分析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VaSTS19和PVdSTS19启动子对植物激素的响应第94-96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96-98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98-100页
第七章 结论第100-101页
参考文献第101-117页
附录第117-123页
致谢第123-124页
作者简介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工靶向核酸酶活性鉴定及阳性编辑细胞富集系统优化研究
下一篇:柿脂氧合酶及其相关基因与果实成熟软化的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