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研究与设计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2.2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3页 |
1.3 相关领域的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| 第19-33页 |
2.1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2.1.1 轨道交通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动因 | 第19-20页 |
2.1.2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主要构成 | 第20页 |
2.1.3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类型 | 第20-21页 |
2.2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| 第21-31页 |
2.2.1 日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| 第21-24页 |
2.2.2 法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| 第24-27页 |
2.2.3 加拿大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| 第27-31页 |
2.3 国外利用现状的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4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研究 | 第33-41页 |
3.1 轨道交通主导下的地下空间的利用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1.1 地下空间的基本功能 | 第33-34页 |
3.1.2 地下空间的形态组成 | 第34-35页 |
3.1.3 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 | 第35页 |
3.1.4 地下空间的经济效益 | 第35页 |
3.2 轨道交通主导下的地下空间的整体布局 | 第35-39页 |
3.2.1 横向布局模式 | 第36-37页 |
3.2.2 竖向布局模式 | 第37-38页 |
3.2.3 综合布局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3 轨道交通主导的地下空间的衔接方式 | 第39-40页 |
3.3.1 与地下步行系统的衔接 | 第39页 |
3.3.2 与地下停车场的衔接 | 第39页 |
3.3.3 与其他交通设施的衔接 | 第39-40页 |
3.4 轨道交通主导的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 | 第40页 |
3.5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优化设计 | 第41-54页 |
4.1 轨道交通主导的地下空间的优化目的 | 第41-42页 |
4.1.1 优化城市功能,提高经济效益 | 第41页 |
4.1.2 扩大空间容量,保护城市环境 | 第41-42页 |
4.1.3 加快出行效率,促进交通便利 | 第42页 |
4.1.4 提升内部品质,注重以人为本 | 第42页 |
4.2 轨道交通主导的地下空间的设计策略 | 第42-48页 |
4.2.1 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体化设计 | 第42-43页 |
4.2.2 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化设计 | 第43-44页 |
4.2.3 地下空间开发的连贯化设计 | 第44-45页 |
4.2.4 地下空间开发的人性化设计 | 第45-48页 |
4.2.5 地下空间开发的可持续化设计 | 第48页 |
4.3 轨道交通主导的地下空间的设计构想 | 第48-53页 |
4.3.1 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 | 第48-51页 |
4.3.2 地下空间的内部设计 | 第51-53页 |
4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我国主要城市地下空间的案例分析 | 第54-67页 |
5.1 北京西直门 | 第54-58页 |
5.1.1 概况介绍 | 第54-55页 |
5.1.2 现状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1.3 优化建议 | 第56-58页 |
5.2 上海人民广场 | 第58-63页 |
5.2.1 概况介绍 | 第58-59页 |
5.2.2 现状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2.3 优化建议 | 第61-63页 |
5.3 南京新街口 | 第63-66页 |
5.3.1 概况介绍 | 第63页 |
5.3.2 现状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3.3 优化建议 | 第65-66页 |
5.4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页 |
6.2 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