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5页 |
1 品种更替及布局与水稻生产 | 第15-17页 |
·品种选育与更新 | 第16页 |
·品种区域布局现状及问题 | 第16-17页 |
2 栽培技术与水稻生产 | 第17-22页 |
·稻作方式 | 第17-20页 |
·稻作栽培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养分管理 | 第22页 |
3 气候变化与水稻生产 | 第22-26页 |
·近代我国气候的变化 | 第22-23页 |
·江苏气候变化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5 技术方案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5页 |
第二章 江苏省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研究 | 第35-47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35页 |
·水稻产量因子分析 | 第35-3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·江苏省水稻总产量的时空间变化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江苏省水稻单产的时空变化特征 | 第39-41页 |
·江苏省水稻总产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| 第41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第三章 江苏省水稻生产气象因子时空变化研究 | 第47-5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47-4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江苏省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| 第48-51页 |
·江苏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| 第51-52页 |
·江苏省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| 第52-54页 |
3 讨论 | 第54页 |
4 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江苏粳稻品种演变基本特征分析 | 第57-7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8页 |
·试验地点和品种 | 第57-58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58页 |
·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58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6页 |
·江苏不同年代粳稻品种生育期比较 | 第58-59页 |
·苏不同年代粳稻品种产量比较 | 第59-61页 |
·江苏不同年代粳稻品种养分吸收特性比较 | 第61-65页 |
·江苏不同年代粳稻品种源库关系比较 | 第65-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7页 |
4 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第五章 江苏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共性特征分析 | 第71-8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3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71-72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72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72-7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79页 |
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 | 第73-74页 |
·不同产量水平的植株空间分布及其对产量提高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部性状及其对产量提高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·不同产量水平抽穗期顶部叶片的长度及其对产量提高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 讨论 | 第79-80页 |
·机插水稻实现高产的主要途径 | 第79-80页 |
·作物均衡性对机插水稻的影响 | 第80页 |
·江苏机插水稻高产田应具备的具体特征 | 第80页 |
4 结论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第六章 江苏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及群体均衡性比较 | 第85-9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5-88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85-88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88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8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5页 |
·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及穗粒结构 | 第88-89页 |
·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均衡性 | 第89-90页 |
·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空间分布的差异 | 第90-93页 |
·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| 第93-95页 |
3 讨论 | 第95页 |
4 结论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99页 |
第七章 江苏不同生态区常规粳稻机插技术比较分析 | 第99-10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9-100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99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99-10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·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机插粳稻产量对比 | 第100-101页 |
·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机插粳稻关键生育期对比 | 第101页 |
·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机插粳稻肥料应用对比 | 第101-102页 |
·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机插空间配置对比 | 第102-104页 |
3 讨论 | 第104-106页 |
·关于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机插常规粳稻合理播种期的问题 | 第104页 |
·关于不同生态区机插常规粳稻肥料施用问题 | 第104-105页 |
·关于合理密植问题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第八章 全文结论 | 第109-117页 |
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| 第109-111页 |
·江苏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点 | 第109页 |
·江苏水稻品种产量改良特点及潜力 | 第109-110页 |
·江苏水稻大面积均衡高产的共性理论 | 第110页 |
·江苏水稻大面积均衡高产的关键技术 | 第110-111页 |
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11页 |
3 今后的研究设想 | 第111-112页 |
·苏水稻品种如何在生育期适度缩短条件下,协调LAI与粒叶比协同提高矛盾 | 第111页 |
·均衡性群体构建的原理及关键技术途径 | 第111页 |
·苏省苏中和苏南稳定移栽株距的技术途径 | 第111页 |
·苏北机插水稻均衡关键技术优化途径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1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