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粒函数的模糊控制算法的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引言 | 第10页 |
·本文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发展历史、国内外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模糊控制理论 | 第14-26页 |
·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·清晰向模糊的转换 | 第14-15页 |
·隶属函数 | 第15-17页 |
·模糊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模糊向清晰的转换 | 第18-19页 |
·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| 第19-22页 |
·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
·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| 第20-21页 |
·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模糊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| 第22-24页 |
·模糊化 | 第22-23页 |
·知识库 | 第23页 |
·模糊推理 | 第23页 |
·去模糊化 | 第23-24页 |
·模糊控制器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·Mamdani型模糊控制器 | 第24页 |
·T-S型模糊控制器 | 第24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粒计算与模糊信息粒 | 第26-31页 |
·粒计算的基本概念 | 第26-27页 |
·粒 | 第26页 |
·粒层 | 第26页 |
·粒结构 | 第26-27页 |
·粒计算的基本问题 | 第27-28页 |
·粒化 | 第27页 |
·粒的计算 | 第27-28页 |
·模糊信息粒理论 | 第28页 |
·模糊信息粒化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模糊信息粒化的概念 | 第28-29页 |
·模糊信息粒化的约束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基于粒函数的模糊控制 | 第31-41页 |
·模糊控制的本质 | 第31-37页 |
·粒函数的定义 | 第31页 |
·粒函数的表示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从粒函数看模糊控制的本质 | 第33-34页 |
·模糊控制的插值机理 | 第34-37页 |
·单输入的模糊控制器的插值机理 | 第34-35页 |
·双输入的模糊控制器的插值机理 | 第35-37页 |
·模糊控制的粒函数表示方法 | 第37-40页 |
·模糊集论域的粒化 | 第37-38页 |
·粒函数与点响应函数之间的转化 | 第38-39页 |
·基于粒函数的模糊控制模型 | 第39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基于粒函数的倒立摆系统仿真 | 第41-64页 |
·倒立摆系统建模定性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倒立摆系统特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一级倒立摆系统模型 | 第42-45页 |
·一级倒立摆系统的定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一级倒立摆串联模糊控制仿真 | 第46-53页 |
·模糊控制器设计 | 第46-51页 |
·位置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| 第47-48页 |
·角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| 第48-51页 |
·模糊控制的仿真试验 | 第51-53页 |
·基于粒函数的一级倒立摆模糊控制仿真 | 第53-59页 |
·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·总结 | 第64页 |
·未来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