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方信访制度生成背景比较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的来源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9-11页 |
(一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(二)我国信访制度存在问题 | 第10-11页 |
三、选题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页 |
(一)选题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(二)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(三)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页 |
四、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| 第11-12页 |
(一)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二)可行性分析 | 第12页 |
五、本选题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概述 | 第13-17页 |
一、我国信访制度概述 | 第13-15页 |
(一)信访制度的概念 | 第13页 |
(二)我国信访制度的特征 | 第13-14页 |
(三)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1、权力监督和补救功能 | 第14页 |
2、联系沟通功能 | 第14页 |
3、矛盾解决功能 | 第14-15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概述 | 第15-16页 |
(一)西方公民申诉制度概念 | 第15页 |
(二)西方公民申诉制度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(三)西方公民申诉制度的功能 | 第16页 |
1、保障政治参与功能 | 第16页 |
2、保证制度运作功能 | 第16页 |
3、调节社会矛盾功能 | 第16页 |
三、比较分析中西方信访制度对我国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分析 | 第17-24页 |
一、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17-20页 |
(一)萌芽阶段: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 | 第18页 |
(二)产生阶段:1949 年至1965年 | 第18-19页 |
(三)过渡阶段:1966 年至1982年 | 第19页 |
(四)复苏时期:1982 年--至今 | 第19-20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0-22页 |
(一)产生时期 | 第20-21页 |
(二)形成时期 | 第21页 |
(三)发展阶段 | 第21-22页 |
三、中西方信访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分析 | 第22-24页 |
(一)产生的历史阶段不同 | 第22-23页 |
(二)设立时的功能不同 | 第23-24页 |
(三) 发展的情况不同 | 第24页 |
第三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的经济背景比较分析 | 第24-29页 |
一、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经济背景 | 第24-26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产生的经济背景 | 第26-27页 |
三、中西方信访制度的经济背景比较分析 | 第27-29页 |
(一)经济背景不同 | 第27页 |
(二)中西方经济生成的制度基础不同 | 第27-28页 |
(三)引发信访制度的经济矛盾不同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政治背景比较分析 | 第29-35页 |
一、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政治背景 | 第29-31页 |
(一)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影响着信访制度 | 第29-30页 |
(二)《宪法》上保障着信访制度 | 第30-31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产生的政治背景 | 第31-33页 |
(一)西方公民申诉制度的政治目的 | 第31页 |
(二)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依据的政治形式 | 第31-33页 |
三、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政治背景比较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思想理论背景比较分析 | 第35-39页 |
一、中国信访制度的思想理论背景 | 第35-36页 |
(一)马列主义思想对信访制度的影响 | 第35页 |
(二)我国领导人的思想对信访制度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产生的思想理论背景 | 第36-37页 |
三、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思想理论背景比较分析 | 第37-39页 |
(一)文化意识上的不同 | 第37-38页 |
(二)理论依据的内涵不同 | 第38-39页 |
第六章 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法治环境比较 | 第39-43页 |
一、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法治环境 | 第39-41页 |
二、西方公民申诉制度产生的法治环境 | 第41-42页 |
三、中西方信访制度的法治环境比较分析 | 第42-43页 |
(一)中西方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不同 | 第42页 |
(二)中西方信访机构的职权不同 | 第42-43页 |
(三)中西方信访工作执行程序程度不同 | 第43页 |
第七章 西方公民申诉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建设的启示 | 第43-48页 |
一、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缺陷 | 第44-45页 |
(一) 信访立法体系不够完备 | 第44页 |
(二)信访程序缺乏系统与规范性 | 第44-45页 |
(三)信访人员缺乏专业性 | 第45页 |
二、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合理建议 | 第45-48页 |
(一) 完善信访制度立法体系 | 第45-46页 |
(二)依法规范信访工作。 | 第46页 |
(三)实现人员专业化配置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