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结构理论论文

高温高湿气候下隧道洞口段围岩(衬砌)热湿应力分析

致谢第1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26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4-20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20-25页
   ·研究主要内容第25-26页
第二章 气候变化规律及温度-湿度场在围岩内的分布第26-42页
   ·温度场第26-32页
     ·气候温度场第26-27页
     ·隧道洞口段围岩温度变化规律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·温度场基本方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·岩体内温度场方程第29-31页
     ·温度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31-32页
   ·湿度场第32-40页
     ·气候湿度场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岩体内的温度-湿度扩散规律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湿度场边界条件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岩石的热扩散率第38-4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0-42页
第三章 高温气候下岩石热应力解析分析第42-60页
   ·三维坐标系转换第43-44页
   ·任意坐标系下裂隙尖端的应力、位移分析求解第44-52页
     ·裂隙尖端受力状态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·任意坐标系下岩石裂隙尖端应力及位移求解第48-52页
   ·温度引起岩石裂隙尖端主应力及屈服条件第52-53页
   ·岩石裂隙尖端的弹塑性边界线第53-54页
   ·算例第54-5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四章 高温高湿气候下岩石热-湿应力解析分析第60-80页
   ·气候温度场-湿度作用下岩石弹塑性应力关系第61-66页
     ·ε_(ij)~e求解第61-63页
     ·ε_(ij)~p求解第63-64页
     ·s_(ij)~h求解第64-66页
     ·ε_(ij)~T求解第66页
   ·气候温-湿度影响下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第66-68页
   ·气候温度-湿度作用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第68-71页
   ·裂纹尖端主应力计算、屈服条件及弹塑性边界线第71-72页
   ·算例第72-7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五章 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岩石双裂隙扩展及混凝土热湿应力初步分析第80-86页
   ·双裂隙热(湿)应力分析计算第81-82页
   ·混凝土热(湿)应力分析第82-84页
   ·算例第84-8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5-86页
第六章 隧道洞口段围岩(衬砌)热-湿应力分析第86-130页
   ·概述第86-90页
   ·热-湿应力作用下隧道洞口模型及参数设置第90-96页
     ·热-湿应力作用下隧道洞口分析模型第90-91页
     ·参数分析与确定第91-92页
     ·模型初始状态计算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·岩石温度场和湿度场变化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·干燥状态下,无裂隙岩体应力场计算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气候温度-湿度作用下,无裂隙岩体应力场计算第94-96页
   ·气候温度或温度-湿度作用下单一裂隙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第96-105页
     ·气候温度作用下,单一裂隙岩体应力场计算第96-99页
     ·气候温度-湿度作用下,单一裂隙岩体应力场计算第99-102页
     ·单一裂隙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第102-105页
   ·气候温度或温度-湿度作用下双裂隙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第105-124页
     ·气候温度或温度-湿度作用下平行裂隙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第106-116页
       ·平行裂隙间距为40mm应力状态分析第106-110页
       ·平行裂隙间距为150mm应力状态分析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·平行双裂隙尖端应力集中区的确定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·气候温度或温度-湿度作用下交叉裂隙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·交叉裂隙间距为40mm应力状态分析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·交叉裂隙间距为150mm应力状态分析第121-124页
   ·气候温度和温度-湿度长期作用下单一裂隙应力状态分析第124-12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7-130页
第七章 隧道洞口段围岩热-湿灾害防治处理措施第130-14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32-139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件制备及各参数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备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135-139页
   ·实验结果分析第139-145页
     ·现场温度-湿度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·试验结果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·非正常养护纤维混凝土和正常养护混凝土性能研究第142-14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45-146页
第八章 结论及展望第146-148页
   ·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46-147页
   ·本文创新点第147页
   ·进一步展望第147-148页
参考文献第148-154页
附录A 参数表第154-156页
附录B 围岩内温度场、湿度场扩散计算程序第156-162页
作者简历第162-166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视频概念检测中的领域自适应和语义关联研究
下一篇:轮图、星图及圈集的Ramsey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