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10页 |
(一)推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| 第10页 |
(二)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8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美国 | 第11-12页 |
2.英国 | 第12页 |
3.日本 | 第12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内涵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及特征的研究 | 第15页 |
3.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4.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的研究 | 第16页 |
5.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相关主体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四、课题研究方案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文献研究法 | 第18页 |
2.调查法 | 第18-19页 |
(四)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实施现状调查 | 第20-30页 |
一、调查设计 | 第20-22页 |
(一) 调查对象 | 第20页 |
1.量化研究 | 第20页 |
2.质化研究 | 第20页 |
(二) 调查工具 | 第20-22页 |
1.量化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| 第21页 |
3.质化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三)调查过程 | 第22页 |
1.量化研究 | 第22页 |
2.质化研究 | 第22页 |
二、调查结果 | 第22-30页 |
(一)量化研究结果 | 第22-27页 |
1.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情况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参与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情况 | 第24-26页 |
4.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情况 | 第26页 |
5、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制情况 | 第26-27页 |
(二)质化研究结果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问题及影响因素 | 第30-37页 |
一、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(一)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未能得到保障 | 第30页 |
(二) 综合实践活动主体参与度不高 | 第30页 |
(三)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| 第30-31页 |
(四)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缺乏 | 第31-32页 |
1.学校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| 第31页 |
2.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| 第31页 |
3.课程学科化、依赖参考书 | 第31-32页 |
(五)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缺失 | 第32页 |
二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37页 |
(一) 缺乏有效的监督工作 | 第32-33页 |
(二) 综合实践活动主体认知不足 | 第33-34页 |
1.培训工作不完善 | 第33页 |
2.家长外出打工,无力参与学校活动 | 第33-34页 |
(三) 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1.安全管理工作不完善 | 第34页 |
2.教学管理目标不统一 | 第34-35页 |
(四) 资金投入不足 | 第35页 |
(五) 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策略及建议 | 第37-45页 |
一、建立县教育局—镇教辅站—中心小学三级监督机制 | 第37-38页 |
(一)县教育局监督 | 第37页 |
(二)镇教辅站监督 | 第37页 |
(三)中心校监督 | 第37-38页 |
二、形成国—省—市(县)—中心校四级联动培训 | 第38-39页 |
(一)国家、省级培训 | 第38页 |
(二)市(县)培训 | 第38-39页 |
(三)中心学校培训 | 第39页 |
三、完善县—镇—中心学校三级管理机制 | 第39-40页 |
(一)县级管理 | 第39-40页 |
(二)乡、镇级管理 | 第40页 |
(三)中心学校管理 | 第40页 |
四、加大政府—社会—学校三方资源投入 | 第40-42页 |
(一)加大政府投入 | 第40-41页 |
(二)加强宣传,吸引社会捐赠 | 第41页 |
(三)加强校级资源互用 | 第41页 |
(四)立足地方特色,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| 第41-42页 |
五、实行县教育局-学校-教师-学生多主体评价 | 第42-45页 |
(一)县教育局评价 | 第42-43页 |
(二) 学校评价 | 第43-44页 |
1.教师主体评价体系 | 第43页 |
2.学生主体评价模式 | 第43-44页 |
(三) 教师评价 | 第44页 |
1.自我评价 | 第44页 |
2.对学生评价 | 第44页 |
(四)学生评价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