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9页 |
第一节 研究源起 | 第12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二、问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研究界定 | 第14-21页 |
一、竞争性国有企业 | 第14-16页 |
二、经理人 | 第16-19页 |
三、激励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3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23-28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二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三、技术路线 | 第26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| 第29-58页 |
第一节 文献综述 | 第29-42页 |
一、混合所有制研究 | 第29-34页 |
二、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研究 | 第34-41页 |
三、文献述评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42-47页 |
一、委托代理关系 | 第42-43页 |
二、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 | 第43-44页 |
三、委托代理理论 | 第44-47页 |
第三节 激励理论 | 第47-57页 |
一、激励理论的基础 | 第47-50页 |
二、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| 第50-54页 |
三、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 | 第54-5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理人激励的历史审视 | 第58-69页 |
第一节 放权让利与精神激励 | 第58-60页 |
一、放权让利改革阶段 | 第58-59页 |
二、激励方式分析与评价 | 第59-60页 |
第二节 两权分离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励 | 第60-62页 |
一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阶段 | 第60-61页 |
二、激励方式分析与评价 | 第61-62页 |
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年薪制激励 | 第62-65页 |
一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| 第62-63页 |
二、激励方式分析与评价 | 第63-65页 |
第四节 国资监管与管理层持股激励 | 第65-68页 |
一、国资监管阶段 | 第65页 |
二、激励方式分析与评价 | 第65-6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理人激励现状分析 | 第69-92页 |
第一节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述 | 第69-75页 |
一、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经理人分类激励 | 第69-72页 |
二、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| 第72-75页 |
第二节 竞争性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现状分析 | 第75-84页 |
一、经理人具有双重身份 | 第75-76页 |
二、政治晋升激励 | 第76-79页 |
三、薪酬福利激励 | 第79-81页 |
四、在职消费激励 | 第81-82页 |
五、政治监督与约束 | 第82-84页 |
第三节 竞争性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存在的问题 | 第84-91页 |
一、缺乏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 | 第84-85页 |
二、经理人双重身份未有效解决 | 第85-86页 |
三、薪酬与企业业绩未有效挂钩 | 第86-87页 |
四、中长期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| 第87-88页 |
五、政治监督与约束的作用有限 | 第88-89页 |
六、缺乏市场化的惩戒与退出机制 | 第89-9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经理人激励的理论框架 | 第92-120页 |
第一节 经理人激励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 | 第92-100页 |
一、经理人角色和职能分析 | 第92-96页 |
二、经理人的需求分析 | 第96-98页 |
三、经理人的人性假设与行为分析 | 第98-100页 |
第二节 经理人激励理论框架构建 | 第100-105页 |
一、经理人激励的逻辑 | 第100-102页 |
二、经理人激励理论框架 | 第102-105页 |
第三节 基于大样本的定量分析 | 第105-119页 |
一、研究假设 | 第106-108页 |
二、研究设计 | 第108-113页 |
三、实证分析 | 第113-118页 |
四、结果讨论 | 第118-11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六章 基于多案例的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 | 第120-140页 |
第一节 研究设计 | 第120-129页 |
一、研究方法选取 | 第120-122页 |
二、案例选取与背景分析 | 第122-127页 |
三、资料整理与分析 | 第127-129页 |
第二节 案例分析 | 第129-138页 |
一、治理与选聘制度 | 第129-134页 |
二、薪酬与中长期激励 | 第134-136页 |
三、事业平台与精神激励 | 第136-137页 |
四、约束与退出机制 | 第137-138页 |
第三节 结果讨论 | 第138-1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9-140页 |
第七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构建 | 第140-199页 |
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经理人选聘制度 | 第142-154页 |
一、公司治理制度 | 第142-148页 |
二、经理人身份转化与选聘制度 | 第148-154页 |
第二节 契约化的薪酬激励 | 第154-168页 |
一、经理人薪酬契约 | 第154-159页 |
二、经理人薪酬结构 | 第159-163页 |
三、经理人绩效评价 | 第163-168页 |
第三节 基于人力资本的经理人股权激励 | 第168-181页 |
一、股权激励的政策与实践依据 | 第169-171页 |
二、股权激励的实施原则 | 第171-172页 |
三、股权激励模式及其选择 | 第172-177页 |
四、股权激励授予额度 | 第177-180页 |
五、股权激励行权时效与业绩考核 | 第180-181页 |
第四节 事业平台与精神激励 | 第181-186页 |
一、事业平台激励 | 第181-184页 |
二、声望和荣誉激励 | 第184-185页 |
三、肯定与赞赏激励 | 第185-186页 |
四、控制权激励 | 第186页 |
第五节 经理人约束与惩戒机制 | 第186-198页 |
一、市场声誉及法规制度约束 | 第187-191页 |
二、自我道德与企业文化约束 | 第191-193页 |
三、市场化的惩戒与退出机制 | 第193-19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98-199页 |
第八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经理人激励的保障条件 | 第199-210页 |
第一节 建立市场化的经理人用工制度 | 第199-200页 |
一、优化岗位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 | 第199-200页 |
二、规范劳动关系并妥善安置富余经理人员 | 第200页 |
第二节 建立以业绩评价为主的人事制度 | 第200-201页 |
一、创新组织结构并搭建事业平台 | 第200-201页 |
二、建立科学公正的奖惩机制 | 第201页 |
第三节 建立有效激励的利润分配制度 | 第201-202页 |
一、建立经理人岗位责任薪酬制度 | 第201-202页 |
二、加大对经理人的货币激励力度 | 第202页 |
第四节 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 | 第202-205页 |
一、转变重官轻商的传统观念 | 第202-203页 |
二、建立完备的经理人信息库 | 第203-204页 |
三、加快对经理人的评估和认证工作 | 第204-205页 |
第五节 完善股权激励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| 第205-209页 |
一、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 | 第205-207页 |
二、建立健康稳定的股票市场 | 第207-208页 |
三、建立健全相关立法 | 第208-20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09-210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10-215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210-212页 |
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12-213页 |
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213-2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5-23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231-232页 |
致谢 | 第232-2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