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重组竹及竹结构的发展 | 第9-13页 |
·重组竹的发展历程 | 第9页 |
·竹结构的发展现状 | 第9-12页 |
·竹质桥梁的介绍 | 第12-13页 |
·监测与评估的概念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现状及必要性 | 第14-17页 |
·桥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结构状态评估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竹构件的耐水性分析研究 | 第19-47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19-23页 |
·试验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试验选用材料 | 第20页 |
·试验仪器设备 | 第20-21页 |
·试验评价指标 | 第21-23页 |
·重组竹含水率测试 | 第23-24页 |
·试件加工制作 | 第23-24页 |
·试验要点 | 第24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4页 |
·重组竹层间胶的耐水性 | 第24-30页 |
·试件加工制作 | 第24-25页 |
·试验要点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重组竹抗弯试件的耐水性 | 第30-38页 |
·试件加工制作 | 第30-31页 |
·试验要点 | 第31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1-38页 |
·重组竹抗压试件的耐水性 | 第38-46页 |
·试件加工制作 | 第38-39页 |
·试验要点 | 第39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9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层间胶开裂对竹梁强度、刚度的影响分析 | 第47-58页 |
·概述 | 第47页 |
·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 | 第47-50页 |
·确定模型基本参数 | 第48页 |
·选择约束及层间开裂模拟 | 第48-49页 |
·添加边界条件和荷载 | 第49页 |
·网格划分及单元选择 | 第49-5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0-57页 |
·荷载-挠度曲线 | 第50-53页 |
·跨中截面应力-梁高曲线 | 第53-55页 |
·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竹质桥梁结构监测系统 | 第58-74页 |
·监测系统概述 | 第58页 |
·监测系统的确定 | 第58-60页 |
·传感器的选型及布设 | 第60-62页 |
·传感器的概念 | 第60页 |
·传感器的分类 | 第60-61页 |
·传感器的选型及布设准则 | 第61-62页 |
·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 | 第62-66页 |
·几何形态监测数据采集 | 第62-63页 |
·应变(应力)监测数据采集 | 第63页 |
·含水率数据采集 | 第63-66页 |
·监测系统中各指标的评定 | 第66-70页 |
·第一类指标的评定 | 第66-69页 |
·第二类指标的评定 | 第69-70页 |
·丰都某竹桥的工程概况 | 第70-72页 |
·丰都某竹桥现场监测项目的实施 | 第72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五章 竹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方法 | 第74-90页 |
·概述 | 第74页 |
·基于AHP-变权理论的综合评估体系框架 | 第74-81页 |
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77页 |
·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初始权重 | 第77-79页 |
·计算变权综合评分值 | 第79-81页 |
·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等级 | 第81页 |
·AHP-变权理论的综合评估体系在丰都某竹桥中的应用 | 第81-89页 |
·概述 | 第81页 |
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81-83页 |
·建立各层判断矩阵及初始权重计算 | 第83-85页 |
·第一类指标的评定 | 第85-86页 |
·第二类指标的评定 | 第86-88页 |
·计算变权综合评分值 | 第88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·结论 | 第90-91页 |
·展望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著及参与科研情况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