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0-15页 |
·选题的依据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对义利及传统义利思想内涵的辨析 | 第15-19页 |
·“义”与“利”的渊源 | 第15-16页 |
·义利思想的产生 | 第16-18页 |
·传统义利思想发展阶段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先秦时期各学派的义利思想 | 第19-34页 |
·儒家的义利思想 | 第19-25页 |
·孔子的义利思想 | 第19-21页 |
·孟轲的义利思想 | 第21-23页 |
·荀子的义利思想 | 第23-25页 |
·墨家的义利思想 | 第25-27页 |
·墨家“交相利”的义利思想 | 第25-26页 |
·墨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道家的义利思想 | 第27-29页 |
·道家以“无为,自然”为义的义利思想 | 第27-29页 |
·道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 | 第29页 |
·法家的义利思想 | 第29-34页 |
·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相异的义利思想 | 第30-32页 |
·法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秦汉至明清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义利思想 | 第34-42页 |
·汉代以后“教条化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4-36页 |
·董仲舒“正谊(义)不谋利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4-35页 |
·程颢、程颐“存义去利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5-36页 |
·汉代以后“开明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6-42页 |
·李觏“义利并举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6-37页 |
·王安石“以义理财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7-38页 |
·叶适“求实效,重功利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8-39页 |
·颜李学派“义利统一”的义利思想 | 第39-42页 |
第5章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近代的发展变化 | 第42-45页 |
·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 | 第42-43页 |
·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在近代的发展变化 | 第43-45页 |
第6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启示及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| 第45-52页 |
·传统义利思想的启示 | 第45页 |
·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必要性 | 第45-47页 |
·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 | 第47-48页 |
·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途径 | 第48-52页 |
·加强经济法制建设 | 第48-49页 |
·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| 第49-50页 |
·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示范效应 | 第50页 |
·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 | 第50-52页 |
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