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| 第16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16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2 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 | 第18-26页 |
·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 | 第18-22页 |
·金融中介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金融自由化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金融监管套利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6页 |
·新古典增长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内生增长理论 | 第24-26页 |
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态势 | 第26-30页 |
·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| 第26-28页 |
·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| 第28-30页 |
·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估算 | 第30-31页 |
4 影子银行规模对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作用机理 | 第31-40页 |
·我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| 第31-33页 |
·影子银行对 GDP 的作用机理 | 第33-35页 |
·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作用机理 | 第35-40页 |
·影子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 | 第36-40页 |
5 影子银行规模对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实证分析 | 第40-47页 |
·数据选择与处理 | 第40-41页 |
·指标选取 | 第40-41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1页 |
·模型选择 | 第41-42页 |
·实证分析及结论 | 第42-47页 |
·实证检验 | 第42-46页 |
·实证结论 | 第46-47页 |
6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管理的建议 | 第47-54页 |
·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| 第47-50页 |
·继续完善货币政策统计制度,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(宏观) | 第47-48页 |
·继续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,将影子银行纳入调控范围(微观) | 第48-50页 |
·构建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| 第50-54页 |
·从宏观层面构建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| 第50-51页 |
·从微观层面构建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| 第51-54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54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