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铝合金轮毂的优势 | 第13-14页 |
| ·轻量化的意义及影响轮辋轻量化的因素 | 第14-16页 |
| ·铝合金轮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铝合金轮辋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铝合金轮辋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平台 | 第21-29页 |
| ·三维建模软件UG NX | 第21页 |
| ·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| 第21-23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| 第23-24页 |
| ·ANSYS的分析模块 | 第23-24页 |
| ·Workbench平台 | 第24页 |
| ·软件平台间的协同仿真 | 第24-28页 |
| ·UG NX软件和HyperMesh软件的协同仿真 | 第24-26页 |
| ·HyperMesh软件和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协同仿真 | 第26-27页 |
| ·UG NX软件和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协同仿真 | 第27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强度分析的有限元理论 | 第29-39页 |
| ·有限元法的概述 | 第29-33页 |
| ·有限元方法的由来 | 第29页 |
| ·有限单元法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| 第30-33页 |
| ·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| 第33-38页 |
| ·非线性问题的一般解法 | 第33-35页 |
| ·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| 第35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轮辋模型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| 第39-59页 |
| ·轮辋 | 第39-44页 |
| ·轮辋的分类 | 第39-40页 |
| ·轮辋的设计标准 | 第40-43页 |
| ·轮辋的材料 | 第43-44页 |
| ·径向载荷试验 | 第44-46页 |
| ·轮辋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| 第46-51页 |
| ·材料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| ·网格的划分 | 第47-50页 |
| ·施加边界条件 | 第50页 |
| ·接触设置 | 第50-51页 |
| ·分析设置 | 第51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51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五章 轮辋模型的优化设计 | 第59-76页 |
| ·优化设计概述 | 第59-60页 |
| ·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| 第60-61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ANSYS DesignXplorer的优化工具 | 第61页 |
| ·轮辋优化的分析过程 | 第61-74页 |
| ·设计变量的参数化 | 第62-63页 |
| ·参数相关法的分析 | 第63-68页 |
| ·响应面法的分析 | 第68-72页 |
| ·目标驱动优化法 | 第72-74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·总结 | 第76页 |
| 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| 附录一 | 第80-83页 |
| 附录二 | 第83-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