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理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消费者权益的界定 | 第10-13页 |
(一) 消费者的概念和分类 | 第10-12页 |
1、消费者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2、消费者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(二) 消费者权益的概念和分类 | 第12-13页 |
1、消费者权益的概念 | 第12页 |
2、消费者权益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二、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方式和途径 | 第13-17页 |
(一)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方式 | 第13-15页 |
1、确认式保护方式 | 第14页 |
2、救济式保护方式 | 第14-15页 |
(二) 消费者权益救济的途径 | 第15-17页 |
1、公力救济 | 第15-16页 |
2、私力救济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地位 | 第17-25页 |
一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| 第17-21页 |
(一) 不正当竞争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(二)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 | 第18-20页 |
(三)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价值目标 | 第20-21页 |
1、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价值目标 | 第20页 |
2、保障消费者人权的核心价值目标 | 第20-21页 |
二、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消费者权益 | 第21-23页 |
(一)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消费者权益的基本界定 | 第21-22页 |
(二)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消费者权益特点 | 第22-23页 |
三、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地位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方式 | 第25-32页 |
一、以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间接方式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| 第25-26页 |
二、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| 第26-29页 |
(一) 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| 第26-28页 |
1、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 | 第26页 |
2、虚假宣传行为 | 第26-27页 |
3、附条件交易行为 | 第27页 |
4、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| 第27页 |
5、不可合理预期的骚扰 | 第27-28页 |
6、网络上的强迫选择行为 | 第28页 |
(二) 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| 第28-29页 |
1、商业贿赂行为 | 第28页 |
2、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28-29页 |
3、损害商业信誉行为 | 第29页 |
三、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消费者权益的救济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构想 | 第32-44页 |
一、修订一般条款 | 第32-34页 |
二、增加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 | 第34-35页 |
(一) 不正当利诱行为 | 第34-35页 |
(二) 变相广告行为 | 第35页 |
(三) 不当利用他人感情的行为 | 第35页 |
三、建立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体系 | 第35-38页 |
(一) 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,细化民事责任 | 第35-36页 |
(二) 协调行政责任 | 第36-37页 |
(三) 增加刑事责任 | 第37-38页 |
四、构建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诉讼制度 | 第38-43页 |
(一) 赋予消费者个人诉讼的权利 | 第38-39页 |
(二) 建立团体诉讼制度 | 第39-42页 |
1、团体诉讼的可行性 | 第39-40页 |
2、由消费者协会担任团体诉讼的主体 | 第40-41页 |
3、团体诉讼的诉讼请求范围 | 第41-42页 |
(三)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| 第42-43页 |
五、建立禁止令制度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谢辞 | 第47-48页 |
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