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短T型钢连接的扩孔型钢结构新型节点受力性能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9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0-18页 |
| ·加强型节点 | 第11页 |
| ·削弱型节点 | 第11-13页 |
| ·带长圆孔的变型节点 | 第13-14页 |
| ·半刚性节点 | 第14-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新型短T型钢连接节点初步设计 | 第20-36页 |
| ·概述 | 第20页 |
| ·新型节点的计算方法 | 第20-28页 |
| ·短T型钢的承载力计算 | 第21-23页 |
| ·高强螺栓的承载力计算 | 第23-26页 |
| ·梁翼缘的承载力计算 | 第26-27页 |
| ·柱翼缘及腹板的承载力计算 | 第27页 |
| ·节点域的承载力计算 | 第27-28页 |
| ·设计实例 | 第28-35页 |
| ·设计资料 | 第28页 |
| ·设计过程 | 第28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章 新型短T型钢连接节点的滞回试验研究 | 第36-100页 |
| ·概述 | 第36页 |
| ·试验概况 | 第36-54页 |
| ·试件信息 | 第36-41页 |
| ·材料特性 | 第41-46页 |
| ·试验装置 | 第46-47页 |
| ·加载方案 | 第47-49页 |
| ·测量方案 | 第49-54页 |
| 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4-97页 |
| ·试验现象分析 | 第54-62页 |
| ·转角测量结果比较 | 第62-66页 |
| ·滞回性能 | 第66-73页 |
| ·骨架曲线 | 第73-75页 |
| ·延性及承载力 | 第75-76页 |
| ·刚度退化 | 第76-77页 |
| ·耗能能力分析 | 第77-84页 |
| ·应力分析 | 第84-91页 |
| ·基于试验的新型节点受力分析 | 第91-9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7-100页 |
| 第四章 有限元模拟及相关参数分析 | 第100-122页 |
| ·概述 | 第100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00-106页 |
| ·几何建模 | 第100页 |
| ·材料定义与本构关系 | 第100-103页 |
| ·接触定义 | 第103页 |
| ·螺栓模拟 | 第103-104页 |
| ·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| 第104页 |
| ·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| 第104-106页 |
| ·求解设定 | 第106页 |
| ·破坏准则 | 第106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06-120页 |
| ·破坏模式对比 | 第106-108页 |
| ·滞回曲线对比 | 第108-109页 |
| ·骨架曲线对比 | 第109-111页 |
| ·应力云图分析 | 第111-116页 |
| ·基于有限元的新型节点受力分析 | 第116-1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| 第五章 新型节点的设计方法与若干建议 | 第122-136页 |
| ·修正后的新型节点设计方法 | 第122-131页 |
| ·按设计荷载进行节点设计 | 第122-126页 |
| ·临界滑移阶段的节点验算 | 第126-127页 |
| ·极限承载力验算 | 第127-131页 |
| ·新型节点设计的若干建议 | 第131-136页 |
| ·短T型钢设计建议 | 第131-133页 |
| ·连接螺栓设计建议 | 第133页 |
| ·扩孔参数取值建议 | 第133-135页 |
| ·摩擦面处理建议 | 第135-136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136-139页 |
| 研究结论 | 第136-138页 |
| 研究展望 | 第138-1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9-143页 |
| 致谢 | 第143-144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44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工作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