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语标准语朗读的停延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| 第8-9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一、汉语节律及停延规律研究 | 第10-14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语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本文停延标记例示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壮语朗读与停延 | 第16-18页 |
第一节 壮语朗读与停延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壮语朗读中停延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壮语朗读中的停延 | 第18-53页 |
第一节 区别性停延 | 第18-23页 |
第二节 回味性停延 | 第23-30页 |
一、味觉性停延 | 第23-25页 |
二、嗅觉性停延 | 第25-26页 |
三、听觉性停延 | 第26-28页 |
四、视觉性停延 | 第28-29页 |
五、感觉性停延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并列性停延 | 第30-36页 |
第四节 分合性停延 | 第36-41页 |
一、先分后合 | 第36-37页 |
二、先合后分 | 第37-38页 |
三、先合后分再合 | 第38-41页 |
第五节 判断性停延 | 第41-43页 |
第六节 强调性停延 | 第43-45页 |
第七节 呼应性停延 | 第45-47页 |
第八节 转折性停延 | 第47-50页 |
第九节 生理性停延 | 第50-53页 |
第四章 结语 | 第53-54页 |
附录 | 第54-64页 |
壮语停延运用示范 | 第54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