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6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三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四)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五)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一、 影子银行概述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(一) 影子银行的概念、起源及发展 | 第16-18页 |
1.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影子银行的起源 | 第17页 |
3.影子银行的发展 | 第17-18页 |
(二) 影子银行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影子银行产品证券化程度高 | 第18页 |
2.影子银行的高杠杆 | 第18-19页 |
3.影子银行风险性高,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 | 第19页 |
4.影子银行交易模式不公开 | 第19页 |
(三) 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1.影子银行对经济积极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影子银行对经济消极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(四) 影子银行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1.金融创新理论 | 第22页 |
2.风险监管理论 | 第22-24页 |
二、 世界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| 第24-32页 |
(一)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24-25页 |
1.审慎性监管原则的回归 | 第24-25页 |
2.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| 第25页 |
(二) 危机爆发后各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25-28页 |
1.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25-27页 |
2.英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27-28页 |
3.日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28页 |
(三) 各国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28-32页 |
1.各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共性 | 第28-29页 |
2.各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三、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分析 | 第32-42页 |
(一) 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况 | 第32-37页 |
1.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 | 第32-34页 |
2.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运行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我国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| 第36-37页 |
(二)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| 第37-39页 |
(三)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2页 |
1.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不够 | 第39-40页 |
2.缺乏系统性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| 第40页 |
3.对影子银行风险的计量不科学 | 第40页 |
4.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| 第40页 |
5.对民间借贷、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机构监管的缺失 | 第40-42页 |
四、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| 第42-47页 |
(一) 建立系统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| 第42页 |
(二) 制定影子银行风险监测与度量制度 | 第42-43页 |
(三) 完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| 第43页 |
(四) 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 | 第43-44页 |
(五)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44页 |
(六) 加强与国际监管的合作 | 第44-45页 |
(七) 强化影子银行自律监管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1页 |
后记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