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政府公务用车改革政策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构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3页 |
·政府公务用车相关概念 | 第18-19页 |
·公务用车的概念 | 第18页 |
·公务用车制度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·节约型政府 | 第19-20页 |
·公共财政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公共选择理论 | 第21页 |
·公共权力理论 | 第21页 |
·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1-23页 |
3 我国政府公务用车的现状与问题 | 第23-30页 |
·公务用车规模大,费用支出高 | 第23-24页 |
·公务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大 | 第23页 |
·公务用车费用占财政支出过大 | 第23-24页 |
·公务用车运行成本过高 | 第24-25页 |
·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太高,浪费现象严重 | 第25页 |
·公务用车闲置问题严重 | 第25页 |
·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| 第25-26页 |
·领导干部公车私用 | 第26页 |
·司机公车私用 | 第26页 |
·超编超标现象不断出现 | 第26-28页 |
·超编制配备不断出现 | 第27页 |
·超标配备更加常见 | 第27页 |
·惩罚措施薄弱 | 第27-28页 |
·相关解决措施实施不够规范 | 第28-30页 |
·公车拍卖过程不够透明 | 第28页 |
·公车私用的管理不够严明 | 第28页 |
·用车补贴不够规范严谨 | 第28-30页 |
4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30-36页 |
·制度本身存在弊端 | 第30-31页 |
·公务用车的配备制度落后 | 第30页 |
·公车配备等级制度严重 | 第30-31页 |
·实物分配导致的监管无力 | 第31页 |
·非刚性预算使得成本意识不强 | 第31-33页 |
·政府财政预算不够完整 | 第31-32页 |
·对预算外的资金控制力度不够 | 第32页 |
·财政支出权力过于集中 | 第32-33页 |
·监督力度不够 | 第33-34页 |
·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3页 |
·外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3-34页 |
·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| 第34-35页 |
·公务用车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| 第35-36页 |
·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| 第35页 |
·违规处罚措施过于薄弱 | 第35-36页 |
5 国外主要国家政府公务用车经验及借鉴 | 第36-40页 |
·国外主要国家政府公务用车概况 | 第36-38页 |
·芬兰 | 第36页 |
·日本 | 第36-37页 |
·法国 | 第37页 |
·德国 | 第37-38页 |
·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经验的启示 | 第38-40页 |
·减少公车数量,缩小配备范围 | 第38页 |
·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要规范化 | 第38-39页 |
·借助市场资源满足公务活动需要 | 第39页 |
·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的监督 | 第39-40页 |
6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| 第40-51页 |
·通过技术手段和市场机制的运用来完善公务用车制度 | 第40-43页 |
·完善公务用车制度 | 第40-41页 |
·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 | 第41-42页 |
·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 | 第42-43页 |
·建立刚性的公务用车预算约束机制 | 第43-45页 |
·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| 第43-44页 |
·完善公务车辆购置的审批制度 | 第44页 |
·将公务用车纳入政府采购 | 第44-45页 |
·建立健全公务用车消费的监督机制 | 第45-47页 |
·公务用车的信息应向大众公开 | 第45页 |
·完善组织的监督机制 | 第45-46页 |
·运用舆论媒体的监督力量 | 第46页 |
·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| 第46-47页 |
·对公务员加强思想教育 | 第47-48页 |
·对公务员进行公仆意识的思想教育 | 第47-48页 |
·从制度上抑制“官本位”思想 | 第48页 |
·转变公务人员铺张浪费的思想认识 | 第48页 |
·完善公务用车制度相关政策法规 | 第48-51页 |
·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立法 | 第49页 |
·对于公务用车的违法行为严厉惩处 | 第49-51页 |
7 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后记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