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0页 |
| ·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| ·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经济学理论基础 | 第11页 |
| ·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安全多主体互动的研究 | 第11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以及政府监管 | 第12页 |
| ·基于产业链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食品安全下多主体研究 | 第14页 |
| 第三章 食品安全市场及相关理论 | 第14-19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·食品安全市场 | 第15-17页 |
| ·食品安全市场的需求 | 第15-16页 |
| ·食品安全市场的供给 | 第16页 |
| ·食品安全市场的均衡 | 第16-17页 |
| ·食品市场的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 | 第17页 |
| ·权衡激励管理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·权衡激励管理提出的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三种制度体系作用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第四章 中国食品安全管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19-30页 |
| ·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·食品安全化学的污染,易于带入到整个产业链 | 第20页 |
| ·食品供应基数大,相对概率增多 | 第20-21页 |
| ·食品产业组织化程度低,散点式生产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| 第21页 |
| ·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现状 | 第21-22页 |
| ·多头管理局面有所改变,管制盲点仍然存在 | 第21页 |
| ·《食品安全法》颁布时间较短,监管难度较大 | 第21-22页 |
| ·中央与地方管制需要进一步协调 | 第22页 |
| ·落后的食品安全管制标准体系 | 第22页 |
| ·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管制的需求 | 第22-29页 |
| ·问卷设计 | 第23-24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24-29页 |
| ·企业对食品安全管制的需求 | 第29-30页 |
|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| 第30-40页 |
| ·我国政府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| ·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调查 | 第31-33页 |
| ·样本数据 | 第31页 |
| ·调查结果 | 第31-32页 |
| ·上实集团有机农产品运营模式案例 | 第32-33页 |
| ·消费者对可追溯蔬菜支付意愿实证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·样本来源与基本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消费者对于可追溯蔬菜态度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蔬菜支付意愿因素实证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第六章 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| 第40-48页 |
| ·提高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| 第40-42页 |
| ·完善法律制度,发挥其激励作用 | 第40页 |
| ·加强食品风险交流,提高监管有效性 | 第40-41页 |
| ·建立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| 第41页 |
| ·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,加强食品企业进行有效地监督,推动追溯体系建设 | 第41页 |
| ·加强我国“食育”教育的重视程度 | 第41-42页 |
| ·企业应完善可追溯体系全链建设,明确责任主体 | 第42-43页 |
| ·加强“田头到市场”组织化程度,明确全链各环节责任 | 第42页 |
| ·加大对可追溯系统源头农户教育 | 第42-43页 |
| ·大企业应加强对于食品安全认证的宣传 | 第43页 |
| ·根据不同群体特点采取差异化宣传方式 | 第43页 |
| ·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,发挥媒体作用 | 第43-48页 |
| ·充分发挥媒体效应,科普与宣传齐头并进 | 第44页 |
| ·食品安全信息先求证后发布,形成有能力的舆论导向 | 第44页 |
| ·消费者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| 第44-45页 |
| ·“菜捕头”手机客户端的试点推广,政企民共同参与 | 第45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