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·国内外气水混合技术概况 | 第10-12页 |
| ·喷雾式混合机 | 第10-11页 |
| ·表面接触吸收式混合器 | 第11页 |
| ·喷射式混合器 | 第11页 |
| ·母管式混合器 | 第11页 |
| ·填料塔式混合器 | 第11-12页 |
| ·静态混合器 | 第12页 |
| ·大型饮料企业混比系统 | 第12页 |
| ·气水混合装置研发的背景 | 第12-15页 |
| ·气水混合装置研发的主要原理 | 第15页 |
| ·气水混合技术的应用领域 | 第15-17页 |
| ·食品工业 | 第15-16页 |
| ·水产养殖 | 第16页 |
| ·消防器材 | 第16-17页 |
| ·推广应用气水混合新技术的效益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·选题研究内容、目标、特色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| ·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·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·主要仪器、药品与设备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1-22页 |
| ·CO_2气容量测定方法(GB/T 10792—2008) | 第22页 |
| ·碳酸饮料中CO_2稳定性测定 | 第22页 |
| ·溶氧量测定方法 | 第22页 |
| ·富氧溶液中氧气的稳定性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曝气实验的设计及溶氧量、氧气稳定性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菌落总数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大肠菌群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4页 |
| ·大连芬芳冷饮食品有限公司碳酸饮料原来的生产工艺流程 | 第24-25页 |
| ·设备改造后的生产工艺流程 | 第25-29页 |
| ·采用的技术方案 | 第25-27页 |
| ·其中气液离心加速器的结构及原理如下 | 第27-28页 |
| ·实用新型(发明)原理 | 第27页 |
| ·实用新型(发明)的应用范围 | 第27-28页 |
| ·减压系统的原理及装置示意图如下 | 第28-29页 |
| ·改造后气水混合设备的调试及CO_2气容量影响因素的探索研究 | 第29-37页 |
| ·原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及雪碧CO_2气容量及稳定性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气体流量的调节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碳酸饮料的CO_2气溶量 | 第31-32页 |
| ·灌装机中空气备压和CO_2备压对CO_2气容量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灌装速度对饮料中CO_2气容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混合罐压力对CO_2气容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灌装压力对CO_2气容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浆水比对气容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正交实验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改造后的设备与原设备生产出的产品中CO_2稳定性进行对比 | 第36-37页 |
| ·改造后的气水混合设备生产出产品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| 第37页 |
| ·新型气水混合装置的经济效益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氧气与水混合工艺设计及溶氧值的测定 | 第38-42页 |
| ·氧气与水混合工艺设计 | 第38-39页 |
| ·调节气液流量比,使水中的含氧量达到最大 | 第39-40页 |
| ·对生产出的纯氧溶液中的含氧量进行稳定性测定 | 第40-41页 |
| ·曝气实验及测定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·氮气啤酒的生产设计 | 第42-44页 |
| ·设计背景 | 第42页 |
| ·技术原理 | 第42-43页 |
| ·采用的技术方案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附录 | 第48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