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21页 |
·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思路、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论文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内容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9页 |
·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1-33页 |
·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1-25页 |
·公司并购 | 第21页 |
·并购绩效 | 第21-22页 |
·并购模式 | 第22-23页 |
·终极控制人及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公司并购动因理论 | 第25-33页 |
·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传统代理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大股东“掏空”理论 | 第27页 |
·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 | 第27页 |
·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| 第27-29页 |
·国内对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| 第29-33页 |
第三章 文献综述 | 第33-45页 |
·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文献综述 | 第33-36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33-34页 |
·国内文献综述 | 第34-36页 |
·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| 第36-41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36-39页 |
·国内文献综述 | 第39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5页 |
·国外文献总结 | 第41-42页 |
·国内研究的不足 | 第42-45页 |
第四章 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、两权分离与公司并购绩效 | 第45-61页 |
·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46-49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49-52页 |
·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| 第49-50页 |
·模型的设计与变量定义 | 第50-52页 |
·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52-59页 |
·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、两权分离与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54-55页 |
·基于自由现金流和公司成长性的进一步检验 | 第55-56页 |
·基于终极控制人产权性质的进一步检验 | 第56-57页 |
·稳健性检验 | 第57-59页 |
·结论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终极控制人性质、金字塔层级与公司并购绩效 | 第61-75页 |
·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| 第62-65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65-67页 |
·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| 第65-66页 |
·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| 第66-67页 |
·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67-73页 |
·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终极控制人性质、政府控制级层与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68-69页 |
·政府控制、金字塔级层与公司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69-72页 |
·稳健性检验 | 第72-73页 |
·结论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终极人控制、并购模式选择与公司并购绩效 | 第75-89页 |
·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76-78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78-81页 |
·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| 第78-79页 |
·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| 第79-81页 |
·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81-88页 |
·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基于并购行业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| 第82-84页 |
·基于并购区域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| 第84-87页 |
·稳健性检验 | 第87-88页 |
·结论 | 第88-89页 |
第七章 市场化进程、终极人控制与公司并购绩效 | 第89-105页 |
·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90-93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93-95页 |
·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| 第93页 |
·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| 第93-95页 |
·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95-103页 |
·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市场化进程、两权分离与公司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96-98页 |
·市场化进程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公司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98-101页 |
·市场化进程、金字塔层级与公司并购绩效的检验 | 第101-103页 |
·稳健性检验 | 第103页 |
·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05-109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·启示与建议 | 第106-107页 |
·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09-119页 |
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