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的理论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--以武汉城市圈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的实践为例

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1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6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6-29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-19页
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7-19页
 第二节 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9-25页
  一、国外学者研究评述第19-22页
  二、国内学者研究评述第22-25页
 第三节 主要研究内容第25-28页
  一、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二、研究框架与思路第26-27页
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第四节 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点第28-29页
第二章 "两型社会"的理论基础第29-47页
 第一节 "两型社会"理论的形成及提出第29-34页
  一、"两型社会"概念的形成及提出第29-33页
  二、"两型社会"的概念第33页
  三、"两型社会"的内涵第33-34页
 第二节 "两型社会"的理论基础第34-47页
  一、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4-37页
  二、循环经济理论第37-38页
  三、生态经济理论第38-41页
  四、科学发展观第41-47页
第三章 "两型社会"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第47-64页
 第一节 科学的国情观第47-48页
 第二节 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第48-62页
  一、中国人口状况第48-50页
  二、中国资源状况第50-53页
  三、中国环境状况第53-57页
  四、中国发展阶段第57-59页
  五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第59-62页
 第三节 "两型社会"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第62-64页
第四章 "两型社会"建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科学总结第64-79页
 第一节 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第64-70页
  一、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第64-68页
  二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第68-70页
 第二节 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第70-77页
  一、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第70-74页
  二、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第74-77页
 第三节 "两型社会"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第77-79页
第五章 "两型社会"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教训借鉴第79-94页
 第一节 自然资源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-81页
  一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页
  二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-81页
 第二节 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、环境状况第81-85页
  一、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第81-83页
  二、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状况第83-85页
 第三节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、环境约束第85-91页
  一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状况第85-88页
  二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状况第88-91页
 第四节 两类国家资源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第91-92页
 第五节 "两型社会"是国际经验与教训借鉴的必然选择第92-94页
第六章 建设"两型社会"重在体制机制创新第94-110页
 第一节 体制、机制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第94-100页
  一、体制、机制与制度含义辨析第94-95页
  二、机制的本质及其与体制、制度的关系第95-96页
  三、武汉"两型社会"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第96-100页
 第二节 制度创新理论对"两型社会"建设的意义第100-104页
  一、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第100-102页
  二、熊彼特制度创新理念第102页
  三、诺斯制度创新理论第102-104页
  四、制度创新理论对"两型社会"建设的意义第104页
 第三节 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必然第104-107页
 第四节 国家设置试验区的根本目的第107-108页
 第五节 现阶段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第108-110页
  一、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印证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巨大作用第108-109页
  二、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印证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作用第109-110页
第七章 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第110-124页
 第一节 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九大体制机制创新第110-112页
 第二节 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第112-122页
  一、华新模式第112-113页
  二、新冶钢模式第113-115页
  三、武汉水专项第115-118页
  四、仙洪试验区——"两型社会"建设样板区第118-122页
 第三节 武汉"两型社会"建设的支撑与保障第122-124页
第八章 "两型社会"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建议第124-132页
 第一节 实施"四大捆绑"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第124-126页
  一、通过产业市场供给方的捆绑组成节能环保大集团第124-125页
  二、通过产业市场需求方的捆绑实现总承包总委托第125页
  三、通过科教资源的捆绑做成节能环保大平台第125页
  四、通过政府政策资源的捆绑导向节能环保大产业第125-126页
 第二节 实施新构架下的循环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第126-128页
  一、构建"大-中-小"相互结合的循环经济新构架第126-127页
  二、新构架下的循环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第127-128页
 第三节 实施"还利于民、还权于民"的环境保护创新体制机制第128-131页
  一、中国现行环保制度弊端的反思第128-129页
  二、构建"还利于民、还权于民"的环境保护新体制第129-131页
 第四节 设立环保警察和环保法庭第131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44页
附录一 国务院关于武汉"两型社会"建设方案的批复第144-146页
附录二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46-147页
附录三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第147-148页
后记第148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统筹城乡发展研究--以广东惠州为例
下一篇:产权因素对于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