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筹城乡发展研究--以广东惠州为例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7-34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7-3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三、文献回顾 | 第20-29页 |
四、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30-34页 |
第二章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 | 第34-46页 |
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34-43页 |
一、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34-35页 |
二、上海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35-37页 |
三、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37-38页 |
四、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38-40页 |
五、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40-41页 |
六、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对惠州的启示 | 第43-46页 |
一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 | 第43页 |
二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 | 第43-44页 |
三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| 第44页 |
四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 | 第44页 |
五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以工促农 | 第44-45页 |
六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新农村建设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| 第46-59页 |
第一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| 第46-50页 |
一、工业经济迅速崛起 | 第46-47页 |
二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| 第47-48页 |
三、农村经济全面提升 | 第48-49页 |
四、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 | 第50-51页 |
一、区位优势 | 第50页 |
二、交通便利 | 第50-51页 |
三、资源丰富 | 第51页 |
四、环保到位 | 第51页 |
第三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 | 第51-54页 |
一、珠三角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发展机遇 | 第52页 |
二、珠三角一体化为其提供发展推动力 | 第52-53页 |
三、《规划纲要》为其提供发展优先权 | 第53-54页 |
第四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挑战 | 第54-55页 |
一、自身挑战 | 第54-55页 |
二、外部压力 | 第55页 |
第五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| 第55-59页 |
一、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推力 | 第55-57页 |
二、为加速珠三角一体化提供催化剂 | 第57页 |
三、为全国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借鉴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| 第59-88页 |
第一节 惠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系统 | 第59-65页 |
一、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| 第59-60页 |
二、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| 第60-61页 |
三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| 第61-63页 |
四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| 第63页 |
五、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| 第63-64页 |
六、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| 第64-65页 |
第二节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实施 | 第65-88页 |
一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| 第65-69页 |
二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| 第69-72页 |
三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| 第72-75页 |
四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| 第75-79页 |
五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| 第79-83页 |
六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| 第83-88页 |
第五章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 | 第88-115页 |
第一节 以"村企共建"为载体 | 第88-94页 |
一、惠州市开展"村企共建"的实践 | 第88-93页 |
二、惠州市实行"村企共建"的思考 | 第93-94页 |
第二节 以"中心城镇"为依托 | 第94-99页 |
一、惠州市建设"中心城镇"的实践 | 第94-96页 |
二、惠州市"中心城镇"发展的瓶颈 | 第96-97页 |
三、惠州市建设"中心城镇"的展望 | 第97-99页 |
第三节 以"民生工程"为重点 | 第99-104页 |
一、惠州市实施"民生工程"的实践 | 第99-103页 |
二、惠州市实施"民生工程"’的经验 | 第103-104页 |
第四节 以"体制改革"为动力 | 第104-109页 |
一、惠州市推进"体制改革"的实践 | 第104-107页 |
二、惠州推进"体制改革"的经验 | 第107-108页 |
三、惠州深化"体制改革"的展望 | 第108-109页 |
第五节 以"因地制宜"为原则 | 第109-115页 |
一、"因地制宜"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| 第109-113页 |
二、"因地制宜"统筹城乡发展的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第六章 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| 第115-128页 |
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坚持政府主导,改革推动 | 第115页 |
二、坚持整体规划,配套建设 | 第115页 |
三、坚持城乡一体,以城带乡 | 第115-116页 |
四、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 | 第116页 |
五、坚持整合力量,合力建设 | 第116页 |
六、坚持以人为本,协调发展 | 第116-117页 |
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| 第117-120页 |
一、深化制度改革,落实体制保障 | 第117页 |
二、注重政策引导,加大投入力度 | 第117-118页 |
三、强化规划制定,形成社会共识 | 第118页 |
四、整合社会资源,寻求载体支撑 | 第118-119页 |
五、转变发展方式,加强自主创新 | 第119页 |
六、推进文化交融,构建民主政治 | 第119-120页 |
第三节 具体对策与建议 | 第120-128页 |
一、创新城乡规划建设 | 第120-121页 |
二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| 第121-122页 |
三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| 第122-123页 |
四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| 第123-124页 |
五、调整城乡财政投入 | 第124-125页 |
六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| 第125-126页 |
七、调整城乡产业布局 | 第126-12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128-134页 |
第一节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探讨 | 第128-131页 |
一、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内涵 | 第128-129页 |
二、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类型 | 第129-131页 |
第二节 "惠州模式":经验与特色 | 第131-134页 |
一、政府主导推进,市场配置资源 | 第131-132页 |
二、整合多种力量,实现多元发展 | 第132-133页 |
三、发展区域经济,扩展生长空间 | 第133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53页 |
一、著作类 | 第134-136页 |
二、期刊类 | 第136-143页 |
三、网络类 | 第143-150页 |
四、内部资料 | 第150-153页 |
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53-154页 |
附件一:访谈提纲 | 第154-159页 |
附件二:访谈对象信息表 | 第159-160页 |
后记 | 第1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