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地方经济论文

产权因素对于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

论文创新点第1-5页
中文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22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第14-16页
 第二节 研究思路第16-19页
 第三节 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-22页
  一、基本结构和框架第19页
  二、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20-22页
第二章 理论综述第22-44页
 第一节 产权理论综述第22-27页
  一、马克思产权理论第22-25页
  二、现代产权理论第25-27页
 第二节 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27-35页
  一、经济增长理论第27-32页
  二、产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32-35页
 第三节 产权制度与区域竞争优势第35-44页
  一、绝对优势理论第35-36页
  二、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第36-39页
  三、竞争优势理论第39-42页
  四、产权制度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影响第42-44页
第三章 竞争优势的评价方法第44-68页
 第一节 国际竞争优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第44-49页
  一、IMD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第44-46页
  二、WEF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第46-47页
  三、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第47-49页
 第二节 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模型第49-60页
  一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出第50-51页
  二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第51-55页
  三、产权制度要素的核心意义第55-60页
 第三节 全要素生产率计量模型第60-68页
  一、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模型第60-61页
  二、引入产权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计量方法第61-64页
  三、内生化产权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第64-68页
第四章 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产权因素检验第68-97页
 第一节 我国经济改革的产权因素的演变第68-73页
  一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-以公有制为核心第68-70页
  二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-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第70-73页
 第二节 我国经济增长中要素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第73-82页
  一、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第73-74页
  二、数据的来源与参数的确定第74-79页
  三、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第79-81页
  四、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第81-82页
 第三节 我国产权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第82-97页
  一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第82-87页
  二、影响因素贡献度的计算方法第87页
  三、数据的来源与参数的确定第87-93页
  四、产权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关键作用定量分析第93-97页
第五章 浙江省与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产权要素检验的比较研究第97-129页
 第一节 区域间产权要素的差异第97-100页
  一、浙江模式的产权要素特征第97-99页
  二、湖北模式的产权要素特征第99-100页
 第二节 经济增长特征第100-108页
  一、浙江经济增长特征第100-105页
  二、湖北经济增长特征第105-108页
 第三节 经济增长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第108-116页
  一、计算方法及相关因素数据第108-114页
  二、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第114页
  三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第114-116页
 第四节 产权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第116-125页
  一、计算方法第116-117页
  二、数据的来源与参数的确定第117-122页
  三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产权因素差异的定量分析第122-123页
  四、全要素生产率与产权因素差异的相关性分析第123-125页
 第五节 产权因素与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第125-129页
  一、产权因素与人均产出相关性分析第126页
  二、产权因素与人均收入相关性分析第126-127页
  三、产权因素与城乡差距相关性分析第127-129页
第六章 区域产权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第129-137页
 一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第129-130页
 二、推动产权市场建设,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第130-132页
 三、推动技术进步产权化,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第132-133页
 四、完善投资主体,形成企业主导的投资机制第133-134页
 五、改革国有银行产权体制,完善区域融资体系第134-137页
参考文献第137-142页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42-143页
后记第143-144页

论文共1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的理论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--以武汉城市圈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的实践为例
下一篇: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安排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