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焦煤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与强帮强角支护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-10页 |
Detailed Abstract | 第10-18页 |
1 绪论 | 第18-4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37页 |
·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现状 | 第19-29页 |
·煤巷支护研究现状 | 第29-37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37-4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7-3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8-40页 |
2 山西焦煤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 | 第40-70页 |
·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 | 第40-47页 |
·煤巷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40-42页 |
·应用 SPSS 软件确定煤巷分类指标 | 第42-47页 |
·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 | 第47-55页 |
·遗传算法 | 第47-48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 | 第48-52页 |
·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| 第52-55页 |
·山西焦煤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 | 第55-68页 |
·遗传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建立 | 第55-60页 |
·样本设计 | 第60-61页 |
·分类模型的训练学习 | 第61-66页 |
·分类模型的应用测试 | 第66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3 煤巷强帮强角支护物理模拟实验设计与实现 | 第70-90页 |
·实验研究背景 | 第70-71页 |
·目的意义 | 第70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70-71页 |
·实验方案设计 | 第71-76页 |
·相似准则依据 | 第71-72页 |
·实验研究内容 | 第72-73页 |
·实验体相似材料 | 第73-74页 |
·支护构件相似材料 | 第74-76页 |
·模型实验系统 | 第76-81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76-77页 |
·加载系统 | 第77页 |
·监测系统 | 第77-81页 |
·实验实现过程 | 第81-88页 |
·模型浇筑工作 | 第81-83页 |
·监测部件的布置 | 第83-85页 |
·支护构件的布置 | 第85-87页 |
·加载及监测工作 | 第87-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4 煤巷强帮强角支护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0-116页 |
·无支护煤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0-105页 |
·煤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| 第90-93页 |
·煤巷围岩位移分析 | 第93-98页 |
·煤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| 第98-105页 |
·强帮强角支护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·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·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·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| 第110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5 煤巷强帮强角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16-136页 |
·数值软件 FLAC~(3D)简介 | 第116-117页 |
·专用回风巷工程概况 | 第117-118页 |
·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| 第118页 |
·数值计算模型 | 第118-121页 |
·三维模型建立 | 第118-119页 |
·本构模型与边界条件 | 第119-120页 |
·支护构件模拟 | 第120页 |
·监测点布置 | 第120-121页 |
·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121-135页 |
·无支护煤巷开挖力学响应 | 第121-124页 |
·帮锚杆横截面积对煤巷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124-127页 |
·帮锚杆长度对煤巷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127-129页 |
·帮锚杆布置密度对煤巷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129-132页 |
·帮锚杆角度对煤巷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132-1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6 煤巷强帮强角支护理论 | 第136-152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136-141页 |
·煤巷帮部破坏机理 | 第136-138页 |
·煤巷帮部加固机理 | 第138页 |
·强帮护顶概念设计 | 第138-141页 |
·物理实验分析 | 第141-146页 |
·煤巷破坏机制 | 第141-144页 |
·强帮强角支护论证 | 第144-146页 |
·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46-148页 |
·煤巷力学响应 | 第146-147页 |
·支护参数研究 | 第147-148页 |
·煤巷强帮强角支护理论 | 第148-149页 |
·煤巷强帮强角支护理论 | 第148-149页 |
·强帮强角应用措施 | 第1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9-152页 |
7 山西焦煤煤巷支护研究 | 第152-168页 |
·煤巷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| 第152-153页 |
·工程概况与数值模型建立 | 第153-159页 |
·D1206 材料巷工程概况 | 第153-156页 |
·数值模型建立 | 第156-157页 |
·原方案数值模拟及分析 | 第157-159页 |
·锚杆支护参数三步设计法 | 第159-165页 |
·理论初步设计 | 第159-161页 |
·数值模拟计算 | 第161-163页 |
·现场监测 | 第163-165页 |
·典型类型煤巷支护参数设计 | 第165-1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6-168页 |
8 工程应用研究 | 第168-184页 |
·工程应用的目的 | 第168页 |
·试验内容和监测方法 | 第168-171页 |
·新峪矿应用 | 第171-178页 |
·表面位移变形结果及分析 | 第171-176页 |
·顶板离层变形结果及分析 | 第176-178页 |
·其他矿应用 | 第178-182页 |
·马兰矿 | 第178-179页 |
·官地矿 | 第179-181页 |
·镇城底矿 | 第181-1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2-184页 |
9 结论与展望 | 第184-188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84-186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86-187页 |
·展望 | 第187-1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8-194页 |
致谢 | 第194-19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| 第196-1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