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1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5-37页 |
·数量遗传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分子标记的特点及种类 | 第16-17页 |
·QTL定位群体 | 第17-18页 |
·QTL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·高级群体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高级群体的构建 | 第19-20页 |
·高级群体的优缺点 | 第20-22页 |
·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QTL定位及基因克隆 | 第22-23页 |
·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| 第23-35页 |
·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 | 第24-31页 |
·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| 第24-26页 |
·基因组多样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·QTL与杂种优势 | 第27-29页 |
·杂种优势研究的遗传群体 | 第29-31页 |
·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剖析 | 第31-34页 |
·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 | 第31-33页 |
·基因调控途径与杂种优势 | 第33-34页 |
·杂交水稻的利用及问题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5-3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8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7-40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·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筛选 | 第37页 |
·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·杂种优势群体的配置 | 第39页 |
·杂种优势位点的检测及组装 | 第39-40页 |
·基因型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DNA的抽提方法 | 第40页 |
·PCR的扩增 | 第40-41页 |
·电泳及显影 | 第41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和性状考察 | 第41-43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真假杂种鉴定 | 第42-43页 |
·性状考察 | 第43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3-44页 |
·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| 第44页 |
·杂种优势位点的检测 | 第44-45页 |
·导入片段长度和背景回复率的计算 | 第45页 |
·DNA测序技术 | 第45-46页 |
·生物钟调控途径与杂种优势研究 | 第46-48页 |
·苗期和成熟期性状考察 | 第46页 |
·RNA的抽提及cDNA的获得Real-time PCR | 第46-47页 |
·Real-time PCR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 | 第47-4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93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的构建 | 第48-50页 |
·亲本间引物多态性的筛选 | 第48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的构建 | 第48-49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的质量 | 第49-50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重要农艺性状考察 | 第50-62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各个性状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群体性状表型 | 第50-51页 |
·两年各性状遗传力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各性状间相关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群体的QTL分析 | 第53-62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群体中8个性状QTL扫描 | 第53-57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群体中抽穗期QTL分析 | 第57-62页 |
·杂种优势位点分析 | 第62-93页 |
·株高性状杂种优势位点分析 | 第62-70页 |
·株高的遗传基础剖析 | 第62-63页 |
·株高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| 第63-65页 |
·株高杂种优势上位性互作分析 | 第65-70页 |
·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位点分析 | 第70-81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中产量性状表型分析 | 第70页 |
·产量性状QTL分析 | 第70-74页 |
·产量性状的单片段杂种优势位点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杂种优势的组装 | 第75-76页 |
·单株产量和每穗颖花数QTL位点间的互作分析 | 第76-81页 |
·生物钟调控途径参与水稻杂种优势的探索 | 第81-93页 |
·水稻苗期杂种优势 | 第81-83页 |
·水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 | 第83-84页 |
·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株高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84-85页 |
·在水稻分蘖期生物钟相关基因在杂交F_1和亲本中的表达分析 | 第85-87页 |
·正反交F_1与其亲本中淀粉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检测 | 第87-93页 |
4 讨论 | 第93-101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构建的意义 | 第93-94页 |
·染色体代换系的QTL分析潜力 | 第94-95页 |
·QTL的多效性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及分子机理 | 第97-101页 |
·杂种优势的遗产基础 | 第97-100页 |
·显性效应和上位性对优良杂交稻汕优63杂种优势的贡献 | 第97-99页 |
·产量杂种优势组装的可行性 | 第99-100页 |
·生物钟调控途径参与了水稻杂种优势 | 第100-101页 |
5 小结与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9页 |
附录:作者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和论文投稿情况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页 |